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90)| 用爱填补空缺,让留守花朵向阳绽放
2025-09-26 |

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8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用爱填补空缺,让留守花朵向阳绽放

当城市的霓虹吸引着父母远行的脚步,乡村的角落里,千万双稚嫩的眼睛正望着远方,望着村头公路的尽头——这便是留守儿童的日常。在新乡市获嘉县第三完全小学,大约每五名学生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他们的书包里装着课本,也藏着对父母的思念。如何让这些孩子在缺少陪伴的日子里依然能感受到温暖与力量,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课题。

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本质上是情感连接的断裂。10岁的小L总是低着头,他的沉默不是天生内向,而是爷爷奶奶的溺爱填补不了父母陪伴的空白,是长期缺乏父母关注的自我封闭;11岁的小M用重度焦虑包裹自己,父亲的打骂与母亲的缺席,让他觉得世界只剩灰色;28岁的小林即便成年后仍学不会与父母拥抱——童年缺失的情感课,要用一生来补。这些孩子的心里都有一道裂缝:67%的留守儿童因安全感缺失难以入睡,80%的孩子说不出自己值得被爱的理由。他们像无人修剪的幼苗,在孤独中扭曲生长,有的变得胆怯,有的走向叛逆,更有甚者会逐步走向堕落的深渊。

许多家长总在“赚钱养家”与“陪伴孩子”间挣扎,却不知陷入了更深的误区。有人以为寄钱买礼物就是补偿,却让孩子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有人视频通话只问成绩,把“考不好就对不起我们”变成孩子的枷锁。其实孩子要的很简单:睡前10分钟听爸爸讲工地的趣事,信纸上笨拙的牵挂和妈妈的叮咛,或是犯错时听到一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的体谅。就像那位每月给孩子写信的母亲,文字里的温度,远比转账的数字更能焐热孩子的心。

破解困境,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家长不妨试试“微沟通”:少问“作业写完了吗”,多聊“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把“你真棒”换成“这道题的思路很清晰”,让表扬落在实处。作为半寄宿制小学,我们也在行动:家庭教育宣传周丰富教师和家长的学习活动,提高社会和家庭的整体意识,家长学校讲座教父母科学育子知识;灵活性家访走进孩子的家庭,深化家校合作;“六类学生帮扶”关注每个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特殊身影,心理健康老师和留守儿童围坐谈心,用沙盘游戏读懂他们没说出口的话;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做手工、读绘本;“文明寝室”带领家长走进学生的第二个家,实地感受孩子们的温馨港湾……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家庭教育六个一”活动如亲情档案、感恩活动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责任与担当,让家长陪孩子幸福成长。当家长定期和老师沟通,当学校的“行走思政课”带着孩子看世界,当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当老师走进寝室帮孩子梳好发辫,爱便有了具体的模样。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是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远行不是抛弃,暂时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父母不在还有老师在身旁!

留守儿童的世界不该只有等待。当父母的牵挂穿过山海,当学校的关怀润物无声,当社会的温暖环环相扣,这些留守的花朵定会迎着阳光绽放。毕竟,成长需要的从来不是时刻陪伴,而是让孩子确信:无论相隔多远,总有一份爱,在默默守护着他们的每一步成长。愿每双眺望的眼睛都能早日等来拥抱,愿每个留守的童年都能被温柔托举,让我们用理解搭台,用耐心铺路,更用真诚的爱,架起跨越山海的桥梁。

 作者,获嘉县第三完全小学张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