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91)| 以心为港,以情育心——做孩子情绪成长的引路人
2025-09-28 |

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8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以心为港,以情育心——做孩子情绪成长的引路人

聆听完“河南家教半月谈”第40讲张佩老师关于化解孩子不良情绪的分享,如一缕清风拂过教育的原野,让身为教师的我对“情绪教育”有了更深的体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孩子情绪的避风港,用理解与智慧为他们的心灵筑起温暖的屏障,让每一种情绪都能被看见、接纳与转化。

一、警惕情绪教育的“雷区”,守住教育的温度

张佩老师的分享中,“情绪教育禁忌”的提醒格外触动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不经意踏入了情绪引导的误区:孩子因矛盾哭闹,一句“不许哭”是在用权威“以暴制暴”;学生反复倾诉焦虑,不耐烦地打断“这点小事有什么好纠结的”等等;这些行为看似是在“管教”,实则给孩子的心灵上划下了无形的伤痕,他们会渐渐不敢表达情绪,尤其当我们仅用说教代替共情时,教育的温度便会逐渐冷却。教育不是单向的指令传输,而是双向的情感流动。

二、构建情绪引导的“五步曲 ”,让成长有章可循

情绪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方法。张佩老师提出的引导路径,为大家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时,既能保持从容,又能精准发力。

(一)做情绪的主人

当我们发现自身有坏情绪时,可以通过深呼吸、体育运动等方式释放,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为孩子的情绪引导奠定良好基础。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所有情绪都值得被尊重,要让孩子明白:“你的难过、生气都没关系,老师懂你。”但同时也要建立“三不原则”:表达情绪可以,但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世界,就像给情绪装一扇“安全门”,既让情感有出口,又让行为有底线。

(三)协助孩子表达情绪,理解情绪

情绪本是抽象的,孩子常常说不清“我到底怎么了”。这时教师的观察与引导就尤为重要,发现孩子突然摔笔、皱眉,可能是“烦躁”于解不出的难题。我们可以用具体的词汇帮他们“命名”情绪:“你刚才把笔摔在桌上,是不是因为这道题做不出来,有点生气呀?”当模糊的感受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孩子便会获得一种掌控感,这是情绪管理的起点。

(四)引导孩子调整认知

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看待困扰,会打开新的思路。比如学生抱怨“同桌总借我的文具,真烦”,可以和他聊“其实他总找你借东西,是不是因为觉得你人很好、愿意帮忙呀?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怎么既不影响你,又能帮到他呢?”从“抱怨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正是孩子从情绪的“受害者”成长为“掌控者”的关键一步。

(五)及时修复情绪伤害

当孩子陷入情绪漩涡时,他们最需要的可能是“被理解的感觉”。记得有个学生因同桌不小心打翻水杯弄湿了作业本而大哭,我没有立刻说“别哭了,再换一本”,而是先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作业本被弄湿,你肯定特别着急,毕竟写了好久对不对?”等他平静些,再一起商量解决办法。那一刻我发现,孩子的情绪得到了修复,因为他们知道“有人和我站在一起”。

三、打造班级“情绪账户”,让温暖持续流动

张佩老师提到的“家庭情感账户”,同样适用于班级管理。每个班级都可以有一个“情绪账户”,师生间、同学间的每一次善意互动都是“充值”,一句鼓励的话、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主动的帮助,都能让账户余额增加,而冷漠、指责、冲突则是“消费”。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充值”的引导者,课堂上多一些“你今天进步了”的肯定,少一些“你怎么又错了”的批评。课间多一句“你看起来不太开心,需要聊聊吗”的关心,少一些“别整天胡思乱想”的敷衍。当班级里“温暖存款”越来越多,孩子便会在安全感中学会用善意回应情绪,遇到矛盾时,他们会更愿意沟通而非争吵,面对挫折时,会更懂得求助而非退缩。

情绪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而是日复一日引导中沉淀的智慧。当我们用倾听替代说教,用共情连接心灵,孩子便会在情绪的风雨中学会掌舵,在挫折的浪潮中学会扬帆,这或许是教育最温暖的馈赠。 

作者,舞阳县侯集镇第二初级中学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