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8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堂情绪课,解了家校“两头愁”
听完河南家教半月谈张佩讲师的讲座,只觉得像久旱逢了及时雨。日常家校两端的困惑,竟被这堂讲座一一戳中,又给出了实在的解法,让我心里亮堂了不少。
先说当家长的感触。孩子上四年级,一次听写大赛,却拿了二等奖,回家把奖状藏在书包角落,闷头坐在书桌前不说话。换作以前,我会说“二等奖已经很棒了,别不知足”,可讲座里“先接纳情绪,再疏导想法”的话突然冒出来。我没急着劝,而是递了杯热牛奶,坐在她旁边说:“没拿到一等奖,心里肯定又委屈又不服气吧?妈妈知道你为了比赛每天多加练习,付出这么多却没达到预期,换谁都会难受。”这话刚说完,孩子的眼泪就掉下来了,跟我吐槽“有一些是平时会默写的写错了,就是太紧张了”。等她情绪平复,我们才一起复盘:“这次紧张失误,下次比赛前咱们多做几次‘模拟赛场’练习,说不定就能更稳。”那天之后,孩子不仅把奖状重新展平收好,还主动加了“易错词摘抄本”——原来比起“你很棒”,孩子更需要“我懂你的不甘心”。
再看学生的那些事儿。以前班上一个女孩小诺,特别喜欢手工,有次我约了几个孩子一起做手工,小诺花了四十多分钟用彩纸折“双层旋转木马”,连马身上的花纹都用彩笔细细涂了色,眼看就要完成,玩伴小米不小心碰倒了胶水,整座“木马”的底座瞬间被粘成一团。小诺当时就红了眼,把变形的手工往抽屉里一塞,趴在桌上小声哭,连我递的新彩纸都不肯接。搁以前,我可能会赶紧让小米道歉,再劝小诺“别哭了,重新折一个更快”,但听完讲座我才意识到,我只想着“解决问题”,却没看见她的情绪——那不是“一张彩纸的事”,是四十多分钟的心血被毁掉的失落。
我走过去蹲在她旁边,没提“重新做”,只是轻声说:“刚才我看着你折木马,连小窗户都剪得整整齐齐,现在变成这样,肯定特别心疼吧?就像好不容易拼好的拼图被打乱,越想越委屈对不对?”小诺听到这话,抬起头抹了抹眼泪,点点头说:“我本来想折好送给妈妈的……”等她愿意开口了,我才指着抽屉里变形的手工说:“咱们一起看看,粘住的底座能不能拆开?就算拆不开,这些涂了花纹的小马,能不能贴在卡片上做个‘木马明信片’?说不定妈妈会觉得更特别呢。”她犹豫着拿出手工,我们一起小心拆开底座,虽然没法恢复旋转功能,但把小马贴在卡通卡片上,反而多了份童趣。后来小诺把这张“特别的明信片”送给妈妈时,还特意跟我分享了妈妈的夸奖——原来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再谈解决办法,才能真的帮到她。这件事也让我想起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话:“儿童是成人之父”,孩子的情绪从不是“小题大做”,而是需要被看见、被尊重的真实感受。
讲座里提到的“家庭情感账户”,我特别有共鸣。我每天至少花十分钟跟女儿聊学校的趣事,听她讲同桌的小笑话、美术课的新创意;偶尔我说话态度不太好,过后也会主动道歉:“妈妈刚才不该急着说你,对不起。”慢慢发现,孩子跟我更亲近了,遇到难题也愿意跟我商量。其实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都像存钱罐,多存点理解和包容,少存点指责和说教,关键时刻才能“取”出信任和默契。
现在我不仅用这些方法引导自家孩子、教育学生,遇到家长咨询“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也会分享“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的小技巧。有位家长试过之后跟我说,以前孩子考差了就躲进房间,现在会主动说“妈妈我这次错了好多基础题,下次一定不会了”——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就是教育最好的开始。把讲座干货传出去,帮到更多家庭,更是特别有意义的事。
这堂讲座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看待“情绪”的新视角——不管对学生还是对孩子,少点“讲道理”,多点“懂他心”,才能让教育更有温度,让亲子、师生之间的相处,更踏实、更暖心。
作者,永城市第十七小学教师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