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怎样才是正确家庭教育理念?怎样才能帮助家长增强责任意识和履行主体责任并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认证专业委员会家校社共育项目开展了“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应家长和学校要求,我们择优陆续刊发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案例,与大家共享。

家庭教育最佳案例(5)
我有一个12岁的女儿,她自信阳光,每天放学回到家总要叽叽喳喳地给我讲在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情,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给小组加分了,做好事被老师表扬了,参加竞赛获奖了,运动会上大展身手了,偶尔和同学争执了……说完事情还不忘分享自己的看法。



看着现在活泼自信的女儿,和幼儿园相比判若两人,那时候的她胆小体弱,做啥事都放不开手脚。记得那年孩子5岁,在家里喜欢玩水,我便送她去学游泳,可去了游泳馆后我发现女儿却非常怕水,怎么学也学不会。教练越告诉她不要害怕,越适得其反。我很苦恼:怎么样才能让女儿变得大胆自信,克服对水的恐惧呢?回想起一开始,女儿对学习游泳非常欢喜,并没有这么恐惧,但是在经历过几次呛水、以及教练的纠正后,她才变得越来越害怕。我就在想怎么办?于是我尝试跟女儿说:“加油,你可以的。加油,你很棒!”有点效果,孩子暂时压抑自己的恐惧;但很快当孩子看到别人游得比她好,自己手势又错了,变得更加着急,陷入不断呛水的循环……此时我也很焦急,我不再鼓励或者夸赞女儿了,于是我悄悄告诉了她一个秘密:“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结果,孩子慢慢就克服了恐惧、学会了游泳,在水里像小海豚一样自在。为什么如此神奇?原因在于,女儿害怕的情绪被接纳后,又得到了重构,当她知道"害怕"是件正常的事情后,反应就不一样了。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阳光、自信、不畏挫折的孩子。但是,想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不能一味靠夸奖或是鼓励的。



看过不少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给予厚望,嘴里常说的是:
"你要出人头地,为我们家争光。"
"你要加油哦!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自以为是在鼓励孩子,却让孩子的内心承受较大的压力,孩子觉得做什么也一定要完美,一旦失败就接受不了,无法面对遇到的挫折,尤其是过度的鼓励和夸奖,会让孩子失去抵御不完美的能力。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脱口而出的鼓励,其实是在给他们过高的期待,"绑架"着他们不断前行。
松弛感这个词最近特别火,大家可能都听过。而松弛式沟通,就是用言语给孩子传达爱、信任、和接纳,从而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对未来充满希望。




去年暑假,我带孩子去参加一个户外夏令营。在那里,我对一个8、9岁的男孩印象特别深刻。别的孩子还扭扭捏捏抓着大人的手,他已经快速跟小伙伴们打成一片了。爬山徒步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比大人们还沉着冷静,快速地分析情况,找到了解决方法;后来,我观察这个男孩和父母的聊天模式,发现他们很少会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走,而多是引导的语气:
"你来试试看这个啊?"
"等会你来策划明天行程吧?"
其实,想要养出一个自信能干的孩子,父母不妨改掉命令、要求的语气,而是善用引导式沟通。比如生活中常常问孩子这3个问题:
1、"这件事,你有什么办法呢?"
允许孩子有各种想法,不论想法是幼稚还是成熟,都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不要急着去批判。
2、"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在爸妈的合理引导后,孩子会了解一定的后果,作出相应的选择,爸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其根据后果判断自己选择的合理性。
3、"你希望我怎么帮你?"
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爸妈表示支持,如果孩子想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爸妈也要认同,这会有利于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才能得到更多自我施展的机会,变得越发独立而自信。
做有智慧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全包全办,我们要进行好的引导,为孩子打消畏难畏险的情绪,让孩子的内心慢慢强大起来,自信起来!




来源|家校社教联
作者|郭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