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
一个爱哭泣的小女孩
2025-03-30 |

编者按:

     怎样才是正确家庭教育理念?怎样才能帮助家长增强责任意识和履行主体责任并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认证专业委员会家校社共育项目开展了“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应家长和学校要求,我们择优陆续刊发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案例,与大家共享。

家庭教育最佳案例(4)

一个爱哭泣的小女孩

01

案例背景

    果果小朋友性格娇弱,遇到事情爱哭泣。遇到任何问题第一反应都是大哭,不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在幼儿园孩子也是如此,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经常通过大哭来解决,缺少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02

案例情景

 1.果果其实很聪明,什么事情一学就会。但是,遇到需要自己做的事情总是懒得出奇,衣服自己不穿,非要大人帮忙才肯穿。平时吃饭的时候,家人也要时刻鼓励她多吃点,以及用“多吃点你才能营养均衡”“要多吃点才能够长高”例如这样的话语去鼓励她吃饭。

    2.在与小朋友玩耍过程中,果果和别的小朋友会玩到一起,但是在游戏过程中非常霸道。如果有小朋友意见跟她不一样或者不按照她说的来做或者跟她有矛盾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果果小朋友也不会想着去解决矛盾和问题,而是发脾气或者哭哭啼啼,说话的时候也不能够大大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大人告诉她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带着哭声说话,但是她总是记不住。

03

案例分析

     段老师也发现了孩子的一些小问题,所以主动找我谈话交流。我向段老师讲了我们家的基本情况:果果从小到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对她过于溺爱,生怕她受伤。什么事情都不让果果去做,对她也是百依百顺,有什么问题大人都会亲力亲为,所以造成了孩子什么事情都过于依赖别人。段老师听后,和幼儿园家长学校的领导和成员提出了我的案例,在家长学校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会后,段老师又和我共同分析,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才会让果果在家里依赖家人,在幼儿园依赖老师,遇到问题也不会想着独自面对,都是用哭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注意。让老师或者父母去帮助她解决问题。其实过分溺爱,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没有了安全感。

    “过度保护”的家庭教育模式也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的性格特点。孩子的日常生活事物都由家长包办代理,潜移默化孩子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心理。认为我只要哭就会有人来帮助我,缺乏勇于解决能力的勇气和自信。让孩子觉得自己本身就应该受到保护而不是自己要去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不会想着自己去解决问题。

04

案例指导与措施


1.理解与接纳

      幼儿通过“哭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并以此获得他人关注的现象很正常,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会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当果果再次遇见问题而哭时,我先让她处理自己的情绪,等他宣泄完后再及时与她面对问题,共同分析哭泣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并与她进行了“情绪”相关的谈话,了解“哭”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2.给予信任,锻炼幼儿独立性格

     初为人母,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针对果果胆小,不自信及对他人依赖的特点,我平常多鼓励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次,针对性的支持。

      当“小哭包”果果出现“我不会”的无助情况时,我鼓励她乐观面对,主动寻求大人的帮助。当被他人拒绝时,学习平常心对待此结果,可以用其他方式加入他人的游戏,或者寻找其他的玩伴。遇见未及时被他人所关注的情况,了解这也是正常事件,或许下一次就能被他人看见了。同时我也鼓励她主动帮助他人,让她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供一些具体的支持做法,鼓励果果大胆表达,合理表达情绪。

最后,提升其自信。

     自信能够让孩子更加肯定自我,认同自己,并获得成就感。从果果的哭泣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她的伤心、不安、失落等,所以作为家长,我带动家人及时的肯定果果的优点,并在日常中多加鼓励,让她感受自己的进步,知道自己的闪光点,提升其自信。 

     一段时间过去,果果“哭泣”、生闷气的情况越来越少,看着她愈发地融入集体,我由衷地为“小哭包”的成长感到开心!也由衷地感谢幼儿园家长学校,感谢段老师为我指点迷津!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双向奔赴,才能共育健康美好的花朵!


来源|家校社教联

作者|赵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