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7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留守的花朵:在教育的暖阳下绽放
聆听完“河南家教半月谈”第35讲刘玲老师关于留守儿童的分享,作为一名扎根乡村的青年教师,心中翻涌着强烈的共鸣,那些被称作“留守儿童”的孩子们,他们的眼眸里藏着超越年龄的懂事,也藏着不易察觉的落寞。刘老师提出的“三大情感空洞”,恰如三把钥匙,精准剖开了这些孩子内心深处的褶皱:缺失的安全感,迷失的认同感,匮乏的价值感。这场讲座不仅带来了理论的启迪,更在我心中播下了实践的种子。
一、重新定义“留守”:不止于距离,更关乎心灵的联结
刘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完整定义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这一点让我豁然开朗。长久以来,我们习惯用“父母是否在身边”作为标签,却忽略了“留守”的本质是情感联结的断裂。有些孩子父母虽在外地,却能通过每日的视频、每周的书信保持紧密的心灵沟通;有些孩子父母虽在同城,却因忙于生计疏于陪伴,反而成了“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因此,破解留守儿童的困境,首先要打破“物理距离”的桎梏,重建“心灵在场”的坐标系。
作为乡村教师,我见过很多孩子在学校公用电话里对父母说“我很好”,挂掉后却偷偷抹眼泪,也见过他们把对父母的思念藏进作业本的涂鸦里,这些细节提醒我们: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从来不是“物质补偿”能填满的,而是需要持续的、有温度的回应。就像刘老师说的:父母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视频时间,只要做到“用心在场”,也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针”。
二、填补情感空洞:用智慧搭建爱的桥梁
刘老师提出的“三大情感空洞”,像三面镜子照见了教育者的责任。安全感的缺失,许多孩子会偷偷担心“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了”,这种焦虑会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变得敏感、退缩。我想安全感的重建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一句温柔的“我想你”,一个记住孩子小事的细节,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坚定地爱着”。
认同感的迷失,则常常体现在孩子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中。他们会困惑“我是谁”“我做的事有意义吗”,尤其是当看到同龄人被父母接送、分享亲子时光时,这种迷失感会愈发强烈。刘老师提到“家庭分工”的建议,让我深受启发,班里有个叫小文的女生,父母在外打工,跟着奶奶生活。奶奶总觉得“孩子还小,啥也不用干”,其实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事务,就是在告诉他们:“你是家庭的一分子,你是集体的重要成员,你的存在很有意义。”
价值感的匮乏,往往源于“被忽视”的积累。很多父母和祖辈习惯用“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来回应孩子,却忘了孩子需要通过“被需要”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价值感就像植物需要的阳光,哪怕只是一句“你做得真好”“多亏有你”,都能让孩子挺直腰杆,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教育者的温度:在细微处播洒阳光
刘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沟通技巧”,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温度”藏在细节里。“讲了多少遍,为什么还错这么多”和“你的作业错误率太高,是不是遇到难题了?我陪你看看”,两句话的差别,其实是“指责”与“共情”的分野,乡村孩子大多不善表达,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内心像裹着一层薄冰,生硬的批评会让冰层更厚,而温和的询问则能慢慢融化坚冰。
四、家校共育:让教育的暖阳照亮每个角落
“河南家教半月谈”的讲座像一盏灯,照亮了家教合作的道路。刘老师指出“要学会资源整合”,这一点在乡村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无法改变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但可以搭建更畅通的沟通桥梁:定期给家长发“孩子的一周闪光点”,附上他们在课堂上的笑脸照片,用视频展示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等等。
走出讲座会场,乡村的夜空格外清澈,忽然觉得“留守儿童”这个标签或许可以换一种说法——他们是“暂时等待陪伴的小候鸟”,终有一天会羽翼丰满,飞向更远的天空。而我作为教育者,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等待的日子里,用耐心填补安全感的空缺,用认可唤醒认同感的觉醒,用尊重点燃价值感的火花。
作者,舞阳县侯集镇第二初级中学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