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7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家庭规则:为孩子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聆听王春枝教授关于家庭规则的讲座,如夏日骤雨,带来清爽与启迪。王教授围绕科学制定、遵守和内化规则三方面展开,内容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令我深受触动。
规则是社会运转的基石,更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生动的例子印证其重要性:专家探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成佛影响最大的因素。有人归功于授艺的菩提老祖,有人认为是救他脱困的唐僧,还有人说是屡施援手的观音菩萨。然而,结论是紧箍咒,原因是每当孙悟空恣意妄为、濒临失控,紧箍咒的剧痛迫使他停下、反思、收敛野性、重拾本心。这份带有敬畏感的规则,为他划定了行为底线,最终成就其辉煌。这深刻说明,规则对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约束与引导作用。
家庭规则构建中,家庭民主会议举足轻重。王教授指出,通过民主家庭会议制定的规则,孩子更易接受。因为这是共同讨论的结果,签字环节增强责任感,规则悬挂于显眼处则能时刻提醒执行。
我家曾坚持多年召开家庭会议,后因两个孩子上大学才停止。初衷是我发现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只有服从,缺乏主见。作为一名老师,我在课堂鼓励学生质疑与创新,反思自身家教却存在“双标”: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为找到合适的家庭教育模式,我尝试多种方法后,发现家庭会议更利于孩子成长。
当我把开会的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雀跃不已。我初步提议每周一次,时间共商。内容可分享本周开心、遗憾之事及启发,谈谈下周计划。孩子们补充:互相表扬优点,对需改进之处互相提醒,并特别强调提缺点时“不准反驳、不准生气”,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们担心我习惯“说了算”,不接受意见还批评他们。我欣然接受,这正是我期待的家庭氛围。我还特别提议,提建议时要“只陈述事实,不做主观评判,再请对方说说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就这样,我们初步的家庭会议模式正式形成了。
实践中,我惊喜地发现变化。表扬时孩子们非常开心,坦言“好久没听到妈妈肯定的声音了”。起初,孩子们给我提意见,我虽内心不适,但遵守承诺默默忍受,后来逐渐能以平和心态接受。孩子们见我守信,发言愈发大胆。更令我吃惊的是,孩子眼中的“我”与“我”的自我评价差距很大,他们生动形象地指出我言行中的不足,促使我有意识改变,自身也成长不少。后来孩子学业加重,会议次数渐少,但潜移默化中,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乐于听取合理建议的习惯, 同学、师生、亲子关系也更和谐。
王教授还提到规则执行中需适当调整,我深表赞同。这让我想到“后喻文化”。家长的部分经验孩子未曾经历,强行要求按此行事,他们难理解、难执行;而孩子经历之事,家长也可能未曾体验。例如女儿考研选专业及准备,未曾读研的我确实爱莫能助。于是我不再盲目建议,只在生活上照顾,心理上多理解,女儿很认同此做法。
家庭规则的建立与执行,是长期且动态的过程。它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科学制定是基础,需考虑家庭实际与孩子特点;遵守规则是关键,家长以身作则引导习惯养成;内化规则才是最终目标——要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同规则,在成长中自觉遵循,并将其逐步沉淀为自身稳定的行为准则,最终形成无需刻意提醒的自觉行动。
王教授的讲座让我由衷希望每个家庭重视规则建设,通过健全家庭规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助力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绽放光彩。
作者,永城市第八小学李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