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7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以“心”视角:借吴校长讲座话孩子成长
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吴甡校长在《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双向奔赴》讲座中,聚焦孩子成长中常见的专注力差、厌学、沟通不畅、不良习惯这几个痛点,剖析深层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令人深受启发。核心在于,真正的教育需要家长放下成见,主动“奔赴”,用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一、洞察本质:跳出表象探根源
现实中,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将孩子言行问题简单归结为心理问题。吴校长分享的案例颇具启发性:有一个学生专注力差,家长四处求助,经过吴校长一段时间的耐心观察,发现根源是孩子吃饭食物单一,造成免疫力低下而引发的专注力差的问题。这提醒我们,面对问题切不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耐心多角度审视,积极与孩子沟通,深入思考,如此方能探寻到根本原因。
回想儿子曾排斥我为他选的衣服,我原以为是他追求个性。后来在一次轻松的聊天中,孩子说出了实情:“你选的衣服款式太成熟,我不喜欢。”这提醒我,孩子每一个“不喜欢”的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未被理解的原因(如他对牛仔裤的排斥,或许源于一次不愉快的体验)。只要耐心追根溯源,答案就在沟通与观察中。
二、改善关系:破解厌学之困局
孩子厌学怎么办?吴校长一语中的:“所有厌学皆因厌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深远。
师生关系融洽时,孩子会因喜爱老师而更愿学习其教授的学科。同学关系和谐,孩子会因渴望与伙伴玩耍而积极上学。我班有个男生基础薄弱,老师讲学科知识课时他如听天书,常常一脸茫然。但他上学极为积极,即使严冷的冬天也无需家长催促。与他深入交流后得知,他来学校只为课余与伙伴们尽情玩耍。
亲子关系同样关键。和谐的关系让孩子遇困难愿与家长沟通,父母也能及时排忧解难。我曾真诚地告诉孩子:“即便你在外面犯了错,妈妈也会原谅你,我是你们永远的靠山。”如此,孩子安全感倍增,犯了错也会主动告知。面对孩子犯错,我们当家长的应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先肯定孩子的信任,再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帮助孩子在试错中不断成长。
三、明确身份:给予高质量陪伴
我十分认同吴校长的观点,家长不仅要助力孩子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还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在孩子成长中,家长扮演着监护人、陪伴者、影响者三种角色。
其中,高质量陪伴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同框,而是在相处时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其意见,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比如孩子面临选择困难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把握时机:培养良好习惯
好习惯,益终生。吴校长指出,3 - 8岁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要求我们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制定合理规则并做好监督。
我们可通过制定家庭规则,明确孩子行为边界,如规定作息时间培养良好作息习惯,要求孩子自己整理物品培养自理能力。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因为孩子往往会模仿家长行为。
吴甡校长的讲座,是一次深刻的“心”视角教育。它提醒我们,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向我们发出的信号,呼唤我们去理解、去奔赴、去共同成长。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摒弃简单归因,修炼耐心观察的功夫;着力构建安全、信任的亲子关系,使其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实后盾;并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示范,与学校、社会携手,完成这场关乎孩子心灵健康的“双向奔赴”。教育的真谛,在于以心印心,共同守护生命的健康成长。
作者,永城市第八小学李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