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82)| 规则里的成长课
2025-08-21 |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7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规则里的成长课



观看了中原工学院王春枝教授在《河南家教半月谈》第38讲中,主讲的关于“制定家庭规则,化解家庭冲突”的主题,我既像找到了打开亲子沟通之门的钥匙,更看到了家校共育的新路径。那些藏在教案本里的困惑——为什么有的孩子课堂规则意识薄弱?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不同家庭效果天差地别?原来都能在“家庭规则”里找到答案。 

讲座里那个“12岁孩子因玩手机引发冲突”的案例,让我想起班上的小宁。有一次他上学时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刷短视频,批评时会梗着脖子说“我爸妈在家也天天玩”。当时只觉得是孩子叛逆,现在才明白:家庭里没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孩子就很难理解“边界”的意义。就像王教授说的,73%的家庭冲突源于规则问题,而这些冲突的“后遗症”,其实早就在课堂上悄悄显现了。 

王教授提出的“家庭规则四步法”,完全可以变成家长课堂的实操手册。特别是“家庭会议”这个环节,我打算建议家长们试试“围坐成圆圈”——就像我们班会课那样,没有谁坐在“高处”。记得有位妈妈曾跟我抱怨“孩子从不听劝”,如果她能像讲座里说的,把“你总玩手机”换成“周末你玩了5小时游戏,作业到周日晚上才写完”,或许孩子就不会把沟通当成“挨训”。 

制定规则时的“SMART原则”,更让我想到教学中的“分层目标”。就像我们教生字要明确“会读、会写、会用”,家庭规则也得具体到“工作日手机18:00-20:00可用”,而不是笼统的“少玩手机”。有位家长曾得意地说“我家规定孩子不许碰手机”,结果孩子偷偷用同学的手机玩到深夜。这正印证了王教授的话:规则要“可实现”,就像我们不会让一年级学生直接写作文,家庭规则也得符合孩子的成长节奏。 

最触动我的,是“家长以身作则”这一点。班上有个女孩每天准时交作业,她说“我妈每天陪我写作业时,自己也在看书,从不刷手机”。这恰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鲜活例子——家长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活教材”。下次家长课堂上,我想分享这个案例,再问问大家:当我们要求孩子“睡前阅读”时,自己是不是在刷短视频?就像王教授说的,“双标”的规则比没有规则更伤人。

王教授那句“规则是放手的练习”,让我突然明白教育的共通之处:课堂规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家庭规则也是为了让孩子未来能从容融入社会。就像我们会在学期中调整班规,家庭规则也该有“修订区”。比如考试期间缩短娱乐时间,暑假适当放宽,这种弹性恰是规则的温度。

接下来的家长课堂上,我打算带着大家做个小游戏:每人写下一条“希望家人遵守的规则”,再反过来想想“自己能否做到”。就像纪伯伦说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家庭规则的初心,从来不是“管住孩子”,而是用共同的约定,让家成为滋养成长的土壤。

听完讲座最大的收获是:家庭里的规则意识,其实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堂“社会课”。而我们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成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当更多家长懂得用规则传递尊重与爱,我们的课堂,也会少一些对抗,多一些从容。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家校同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规则中学会自由。

作者,永城市第十七小学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