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80)| 暑期安全之我见
2025-08-20 |

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7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暑期安全之我见


曾几何时,我对暑期安全的理解停留在“出门别乱跑”的口头提醒上。直到儿子和同学偷偷旁边河里摸鱼,被邻居撞见告知我时,我才惊觉自己的疏忽。讲座中那个“五分钟看护空档导致溺水”的案例,几乎就是我家情景的翻版。那位家长在懊悔中提到的“安全教育要具象化”,点醒了我:告诉孩子“别去水边”远远不够,不如带他看一次防溺水演练,让他亲手触摸救生衣,明白“水深危险”不是夸张。这个暑假,我和孩子一起绘制“家庭安全地图”——在小区平面图上标出哪里是施工区域、哪片水域禁止靠近,甚至模拟了“陌生人敲门”的应对场景。当孩子能清晰说出“先问暗号,再打电话给爸妈”时,我才真正放下心来。

在家里往往藏在“看似安全”的细节里。讲座中提到的“居家安全盲区”让我恍然大悟:家里的退烧药放在孩子够得到的抽屉、阳台护栏间距超过11厘米、充电线在地板上拖成“绊马索”……这些被我忽略的小事,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正如专家所说:“家长的侥幸心理,就是给危险留的缝隙。”现在,我会和孩子玩“安全侦探”游戏,让他找出家里的不安全因素,比如把尖锐桌角贴上防撞条时,让他明白“这是为了防止摔倒时受伤”;收捡药品时,告诉他“每种药都有副作用,不能当糖吃”。这种参与感,比单纯说教更能让安全意识扎根。

最让我受益的,是讲座中“安全教育要与年龄匹配”的观点。对初中生来说,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不许做什么”,而要教他们“如何应对”。我和儿子约定了“安全三原则”:独自外出时每两小时报平安,不搭乘无牌车辆,遇到矛盾先保护自己再求助。让我想起讲座里的话:“真正的安全,是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知道该握住哪根‘救命稻草’。”

今年刚到暑假,儿子拿着滑板车在小区里追逐,差点被拐角冲出的电动车撞倒。当时我只骂了他“不长眼”,却没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我从未教过他“小区骑行要靠右侧”“过拐角要减速观察”。讲座里那个“滑板车事故”的案例与我家经历几乎重合,不同的是,案例中的家长带孩子在事故地点模拟了“安全通行路线”,让孩子亲身体会“拐角盲区”的危险。这个细节点醒了我:安全教育不能只靠说教,必须“看得见、摸得着”。

我和孩子一起做了三件事。先是绘制“家庭安全地图”,在小区平面图上标出危险区域:喷泉池边的湿滑地带、停车场的视线盲区、施工围挡旁的碎石路,每标一处就和孩子讨论“为什么危险”“该怎么避开”。接着,我们制定了“安全公约”,比如“独自下楼玩耍要戴定位手表”“玩水必须有大人陪同且穿救生衣”“不碰插座和燃气灶”,每条都让孩子参与讨论,他提出的“遇到陌生人搭讪先找保安”还被写进了公约里。最有效的是“情景演练”,模仿讲座中的案例,我们演了“有人敲门说‘送快递’”“小伙伴约去野外池塘游泳”的场景,孩子从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能清晰说出“先打电话问爸妈”“野外池塘有暗流不能去”,我才真正感受到安全意识在他心里扎了根。

我们要牢记:孩子们在泳池里规范佩戴救生衣练习游泳,在路口认真看红绿灯过马路,在家中帮家长整理插线板。这让我明白,暑期安全教育不是给孩子“设限制”,而是给他们“划保护圈”——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探索世界,在懂得自我保护的基础上自由成长。

作者,商丘市第五中学杭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