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勇谈家教
海勇谈家教||孩子的心智究竟从哪里来?
2025-04-28 |




这一代孩子的心智水平普遍偏低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甚至社会的共识,他们通过主动延毕、考研考博、大学肄业、本后教育、坐等工资等各种方式进行心智成熟的后续补偿。但是事实证明,如此结果似乎也并没有什么结果。

因为心智从来都不是从教育中来,教育只能提高脑智,而心智则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经历和体验中来。

深度解析:被抽空生命体验的孩子正在失去心智

在心理咨询室,一位15岁的来访者说:“老师,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每天不是刷题就是刷短视频,我妈连袜子都不让我自己洗......”

这样的对话很多,折射出一个令人心惊的现状:青少年心智发育滞后、现实感知力薄弱已经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当我们追问“为何衣食无忧的孩子反而失去生命活力?”的时候,答案也许正藏匿于他们与现实世界的断裂中。我们不妨一起看看这代孩子正在经历什么?

首先,悬浮的成长:当代儿童生存状态画像。第一个可见的就是被程序化的人生轨迹。他们从胎教课程到早教盒子,从智能手表定位到网课全程监控,再到从走出家庭到走进学校的无缝对接,孩子们从出生就被装进精心设计的“成长培养皿”。记得有一个重点小学调查显示,87%的四年级学生从未独自购买过文具,92%的初中生无法完整描述自家到学校的路线特征。他们的生活由成人世界的KPI构成:兴趣班考级证书、奥数竞赛奖杯、钢琴考级证书......唯独缺少了在街头巷尾奔跑时蹭破膝盖的真实痛感。


第二个可见的现实是:他们会在虚拟世界疯狂地替代性满足。00后日均屏幕使用时间达6.2小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数据),他们在《我的世界》搭建城堡却不会用积木搭桥,能指挥游戏军团却害怕和同桌、邻居打招呼。更令人担忧的是,62%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朋友比现实朋友更懂我”,这种错位的亲密关系正在重塑青少年的情感认知模式。

第三个可见的现实是:这代孩子被阉割了在学习和生活里试错的权利。家长几乎代劳了所有生活的内容和过程:洗衣服、洗碗筷、扫拖地、背书包、整衣柜、手工作业......某高中班主任发现,90%学生无法独立完成“采访社区老人”的寒假作业,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当跌倒有人扶、犯错有人兜底成为常态,孩子们失去了在试错中建立因果认知的宝贵机会。


断裂根源:“四重抽离”的机制设计值得警惕


第一重:高焦虑父母的过度养育设计。

“剧场效应”下的家长陷入集体性恐慌:生怕孩子漏掉任何“起跑线装备”。但研究显示,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使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12%-15%(中山大学2023年脑科学研究结果)。那些被剥夺买菜讲价、迷路问询经历的孩子,永远学不会风险评估与问题解决的本能反应。

第二重:教育系统的去生活化设计。

当生物课用PPT代替解剖青蛙,当作文课靠范文模板取代田野观察,知识变成悬浮的概念符号,教育就已经失去了“根”了。曾见一报道说一中学尝试“无教材实践月”,结果78%学生无法通过观察公园植物完成基础生态报告。这种脱离实景的学习模式,直接导致认知建构的根基性缺陷。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也只是成了一个理念符号而已。

第三重:社交关系的功利化异变。

最常见的就是教室座位按成绩排列、研学活动变成打卡竞赛,同伴关系沦为隐形战场。记得陈默曾讲过一个真实案例,就是两个学霸相约去图书馆却各自偷藏辅导书,这种扭曲的竞争关系切断了青少年通过合作建立社会认知的通道。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也曾大声呼吁:“学习不能讲竞争”,因为这种功利化的竞争关系正在让孩子们失去学习归属感和健康成长的土壤。

第四重:数字化生存的感官剥夺。

触屏操作取代抓握泥土,滤镜美景遮蔽真实光影,短视频的碎片刺激破坏持续注意力。神经学研究证实,长期缺乏实体交互的孩子,其镜像神经元活跃度降低23%,直接影响共情能力与动作思维发展。


重建连接:让心智回归土地、让教育回归生活

重新建立孩子与自然、家庭、学校、社会的这些真实“土地”的连接,让孩子有机会在参与生活的过程里接受教育和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首先,重构家庭功能:“不完美、不安全的生活实验室”。

家庭是生活的实验室,尤其是孩子成长过程里,每个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的生活实验,并成为我们内在最大的底气和支撑,也就是我们心智的最初来源。

比如生活技能层面:3岁学摆碗筷、8岁负责宠物喂养、12岁掌管家庭日采购;生活冒险方面:每周半天“冒险时间”,允许爬树、搭帐篷、和小贩讨价还价;生活故障方面:故意制造“洗衣机故障”“网络故障”“电路故障”场景,引导孩子自主寻求解决。


其次,打造学习生态:“从感官到思维的具身化学习场”。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激活感官、扩大认知、培养思维的地方,所以,如果学校可以开设“感官唤醒课程”“思维训练课程”“学校关系探究项目”“社区问题解决项目”“社会问题调研项目”“跨代际对话计划”等,那么,教育就不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而是跟每个人、不同场所相关的事情,教育部要求2027年以前实现县域“教联体”全覆盖目的也是打造一个全域教育的生态。

再次,平衡数字-现实:“从唯物、唯心主义世界观到数字主义世界观。”

数字主义世界观正在打破我们已知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世界观,在平权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每个当下都充满着非线性和不确定,如何平衡这三者的关系和状态,将成为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和任务。

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每刷1小时短视频需完成等时社区服务的“等时置换”,同时增加自身认同感?是否可以将游戏装备兑换成手工制作任务,直播打赏转为公益捐赠,提高自我价值感?是否可以启动“身体功能生活日”重建延迟满足能力,增强生活体验感?……


重启心智:在真实的泥土中生长出生命力量

当我们允许孩子蹲下来观察蚂蚁搬家,容忍他们搞砸一顿晚餐,接纳他们与卖菜阿婆成为忘年交,那些被封印的心智潜能将重新涌动。毕竟,真正的心智成长从来不在真空培养皿里,而在带着土腥味的现实土壤中。

上海有一个学校曾经开展过一个“城市野孩子”项目,就是让学生用半年时间跟踪记录梧桐树下的修车摊,最终形成的《中国街头手艺人生存报告》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这个过程唤醒的不仅是调研能力,更是对真实世界的温情凝视。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儿童是永恒的探索者,他们需要真实的障碍而非虚构的坦途。”让教育回归生活现场,或许是我们能给予下一代最珍贵的心智觉醒礼物。





作者简介 | 王海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LATS学习力提训督导系统创始人、河南省教育厅家庭教育教指委委员、河南省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建设部主任。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