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的话——
一场无声的“亲子角色置换”正在蔓延……
场景1:早自习铃响前五分钟,小晴已端坐在教室第一排,将语文课本翻到指定页码,用荧光笔工整标注重点——这是班主任王老师上周班会强调的“高效晨读法”。当其他同学还在收作业时,她已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刻意将音量控制在既能被走廊课任老师听见、又不显突兀的程度。
场景2:数学作业的解题步骤中,小晴总会用红笔模仿班主任批改习惯,在关键步骤旁画星星符号,并在页脚写上“感谢老师辛勤批改”。当王老师开始在班会展示“模范作业”时,她刻意保留两道基础题错误,既满足教师对“可教导空间”的期待,又避免被树立为全班焦点目标。通过可控范围内的“不完美”降低教师关注压力。
随着强势教育对孩子的不断“入侵”,“学习表演者”“乖巧表演者”正成为儿童生存策略的缩影:学龄前儿童用堆积的积木换取父母的鼓掌,小学生用工整的笔记掩盖思维惰性,中学生用深夜伏案的背影兑换教师赞许。这种以虚假自我换取情感回馈的"喂养"现象,正在重构家庭与校园的权力关系。
关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似乎从来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解构一下这个为合却分、为爱却恨、为和却争的复杂又简单的发展过程。
首先,从讨好开始,因为这是孩子最初的生存策略。
讨好的萌芽期是在3-6岁。这个阶段他们会习得“乖巧=生存保障”的条件反射,会发展出“假性自主”以获得生存空间,假装独立吃饭实则观察父母表情,主动收拾玩具却弄坏绘本,大口吞咽食物却偷偷呕吐,用夸张的拥抱打断父母争执、在幼儿园主动帮老师分发餐具,回家却将弟弟的奶瓶藏进衣柜,他们已经开始慢慢学会将获得的“好孩子奖赏”转化为权利补偿……
这也是一个孩子最初自主感的萌芽。
其次,发展为表演,这是孩子通过表演以求获得的一种方式,“喂养”的序幕逐步拉开。
7-12岁的孩子真的是天生的演员,他们在课堂上记笔记色彩斑斓却从不复习,各种打卡照片精心构图却不知所学……父母将教育焦虑投射为“成绩晴雨表”,孩子便发展出“学习表演学”。他们用90分试卷安抚母亲,用错题本展示勤奋,实则规避真正的知识漏洞;用工整的作业表现认真,用积极的发言配合老师、实则是熬夜背诵的标准答案。
这种双向欺骗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隐秘的共谋系统”,弥漫在我们现在亲子、师生关系里。
第三,也会有反抗,这是孩子反抗性喂养的觉醒,是喜也是忧。
13-18岁的孩子,他们生出了很多“模糊的自我”,他们要通过不断尝试来看清那个“真正的自我”。所以他们开始不再像小学那样去“喂养”父母、老师或者他人,他们会开始更有策略地控制关系、期待和节奏。比如他们会刻意在数学卷留白,引发教师单独辅导,以获得心灵上被关注;他们会有意制造早恋迹象迫使父母降低期望,以获得更多自由空间,甚至他们会用“辍学=阻止父母离婚”因果链,将自我伤害转化为情感筹码。
这个时候,他们的“喂养”行为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操控。对于父母而言,能否从“焦虑性状态”走到“情感共同体”是对家长们的最大挑战。
那么,这种“喂养关系”而非“滋养关系”的现实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巨婴父母”现象严重。
“巨婴”的本质是未完成心理分离的成年人,通过孩子的成就体验二次成长。简单说就是父母和老师的自我展示时的兴奋、亢奋,与婴儿展示新玩具的满足感具有是同源的。
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退行、家庭系统的角色倒置,孩子成为父母的精神父母,父母成为孩子的物质父母,所以,他们最典型的表达是“你再这样妈妈就犯病了”,最典型的表现是“抚摸孩子奖状时的颤抖手指”,还有就是“成绩进步与游戏时间的物物交换”。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相互喂养的闭环,乐此不疲甚至代代相传。
其次, “教育生态”催化异化
主要有是两个方面的催化作用,一个是KPI式评价体系,教师将班级平均分转化为职称晋升资本,学生则将课堂表现量化为“教师好感度积分”,如此量化的考核指标让教育沦为数据游戏,人将会被迫进行物化喂养。
另一个是表演性学习的再生产,培训机构教授的“解题表演技巧”,短视频传播的“学霸人设打造指南”,使孩子们过早精通印象管理技术,却再也不会了连通自己内心的能力,只能以此喂养自己和他人。

那么,究竟如何破解这样的“喂养关系”,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滋养关系”?与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重新校准父母、老师的自我。
简单说,就是能够建立起来一个具有核心人格、内核稳定、边界清晰的父母和教师自我状态和形象。唯此,教育才能真正发生,你才能判断和区分“我”与“孩子”,我的“我的焦虑”与“孩子需求”、“我的想法”与“学生情绪”,究竟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还是孩子的事情?你才能有内在空间看见完整,比如放下“正确执念”,建立“错误银行”“错误节”,每周分享最失败的尝试、体验和努力,回到真正的生命里来。
其次,帮助孩子建构完整自我。
我们的教育过度地强调了人生的正向、积极、快乐……却忽略了人生里的另外一面,我们过度地强调了自己的作用,但是忽略孩子的自身及其作用,所以,到了9岁以后,他们就开始反向成长、反向探索,这也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一个源头问题。
帮助孩子建构完整的自我,可以给6岁以后得孩子每周或每月设置一个“真实日”,每周一天允许不做任何取悦他人的事;可以让9岁以上儿童参与家庭重大决策,如共同制定旅行预算等;可以让不想说话的孩子用红黄蓝卡片表达心理状态替代口头表达;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秘密心情绘本”,采用只有孩子自己懂的符号体系记录和表达自己。
第三、重构一下家校同盟关系
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从来都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关系变得议程微妙、对立和功利,相互害怕、相互防御、相互挑剔,却难有一种常规的沟通与反馈。家校关系的根本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家长与教师的诚恳关系,家长会的承载力毕竟太过于有限。通过“家校恳谈会”“家长失误沙龙”“教师经验研讨”等方式,让家校之间实现连通,协同育人局面真正形成。
最后,我想说:所有喂养游戏的核心,都是对真实连接的绝望呼唤。解除这场角色扮演的密钥,不在于设计更精巧的激励方案,而是让父母重获做父母的能力,让教师找回育人的初心,让孩子重新成为孩子——不完美却鲜活的生命存在。
最终,让教育在生命里相遇。
作者简介 | 王海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LATS学习力提训督导系统创始人、河南省教育厅家庭教育教指委委员、河南省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建设部主任。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