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已达970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2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夸赞不过度,孩子成长不迷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日常与孩子和家长打交道,我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观看了吴婷婷老师的《河南家教半月谈第21讲: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感触颇深,为我在教育领域的探索点亮了一盏新的明灯,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广大家长朋友们分享其中的感悟。
吴婷婷老师在讲座中着重强调了“大拇指”的神奇之处,即夸赞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的确,适时、恰当的夸赞就像温暖的阳光,能滋养孩子的心灵,给予他们自信和动力。在我们的教育日常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去年小学一年级刚入学时候,班级里的贺贺同学不太敢于发言,在一次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回答问题后,我给予了真诚且具体的夸赞:“你今天主动举手,声音洪亮,而且回答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这进步太让老师惊喜了!”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积极,不仅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各个方面的表现都越来越好,这都上二年级了,还坚持着阅读打卡的好习惯。这便是夸赞的力量,它能挖掘孩子内心深处的潜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
然而,讲座中提到的过度夸赞、敷衍夸赞、总体性夸赞、没有指向性夸赞的危害,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也让我反思起教育日常和生活日常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拿过度夸赞来说,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他对孩子的每一点小成就都给予了夸张的赞美。孩子画了一幅简单的画,家长就赞不绝口:“宝贝,你简直是天才画家,这画比大师画得都好!”起初,孩子很开心,但时间一长,孩子变得听不得一点批评,一旦作品没有得到他人的高度赞扬,就会大失所望、沮丧不已。这就是过度夸赞带来的负面效应,它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记得十几年前我在永城一高时,担任班主任,有个特别优秀的女生,因为作业出现点小问题,我喊她出来谈谈,她直接嚎啕大哭,后来才知道,她从小到大是在夸赞中长大的,从来没有人指出她有表现不佳的方面。每次回想起来,那个场面犹如在眼前,做家长的真需要引以为戒。
敷衍夸赞同样不可取。有些家长在孩子展示努力成果时,眼睛都没从手机上移开,只是随口说一句“真棒”。这种敷衍的态度,孩子是能敏锐察觉到的。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我曾教过一个学生,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准备一场演讲比赛,满心欢喜地回家讲给父母听,得到的却只是一句漫不经心的“不错”,父母的另一方还捎带一句“不要嘚瑟”。从那以后,他对演讲的热情明显减退,甚至在后续的比赛中表现得没有那么积极。
总体性夸赞和没有指向性夸赞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总是对孩子说“你真聪明”,而不提及孩子努力的过程和具体表现,会让孩子误以为成功仅仅依赖天赋,而忽视努力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具体指出孩子的优点,像“你今年给长辈磕头拜年,磕头的姿势更标准了,祝福语比去年有很大进步,你看祝福语从“一帆风顺”到“十全十美”,再从“百事可乐”到“万事如意”,多吉祥啊,长辈们都乐开了花。这当然离不开你平时勤于积累和用心背下来的付出,还能学以致用,这种认真的态度太可贵了”,这样的夸赞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表扬,从而强化好的行为。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夸赞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工具。就像吴婷婷老师所说,一定要把握好夸赞的度。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查,摒弃那些不当的夸赞方式,给予孩子真诚、具体、适度的赞美。只有这样,夸赞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让他们在正确的引导下,稳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确保孩子成长不迷路。
作者,永城市第十七小学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