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已达970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2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堵”“疏”结合 科学引导孩子对待手机——《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观后感
今天在“河南家教半月谈”第28讲里学习了平顶山市福佑路小学徐双丽校长《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这堂课,颇有感触。手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很容易让人成瘾。尤其是孩子,本身心智不够成熟,学习任务繁重,如果迷上了手机,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呢?通过学习,我非常赞同徐校长提出的“堵”“疏”结合,科学引导孩子对待手机。
一是家长自己反思。徐校长指出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家长的陪伴,当发现孩子沉迷手机时,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反思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情况。事实证明,很多沉迷手机的孩子,家庭亲子关系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这部分孩子的家长大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在孤独寂寞之际,只能找手机陪伴,就像徐校长提到“缺少了爱的关注和陪伴,孩子内心空虚无聊,手机游戏带来的多巴胺式的快乐,使我们的孩子沦为手机的‘奴隶'。由于网络游戏的易成瘾性,孩子一旦迷上了手机就难以自拔。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沉迷手机后,不是“堵”和“禁”而是尽量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孩子有了父母的亲情陪伴,逐渐会减少沉迷手机的机会。
二是家长积极引导。手机作为一种现代电子产品,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即使对于孩子,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例如,利用手机上网课,查找有用的知识,拓展眼界等等。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一味儿地否定手机的作用,而是要引导孩子认清手机的利与弊,要重视“疏”导。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给孩子讲清楚沉迷手机游戏的危害性,讲清楚网络上一些不适合孩子观看的内容,提醒孩子防止网络诈骗,避免落入坏人设计的网络陷阱。
三是携手制定规则。徐校长提出“建立规则适度玩”,就是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家长和孩子可以互相监督,遵照执行。当父母违反规则时,也要接受惩罚,以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当孩子遵守规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适当时候可以用奖励去激励孩子遵守规则。让孩子有条件地使用手机。比如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孩子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可以使用一定时间的手机。让孩子使用手机成为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奖励措施。
四是培养孩子兴趣。徐校长提到“践行规则重陪伴”,指出要激发“内啡肽”形成持续的成就感,让孩子把时间投入到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上,也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让孩子和自己一起运动,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手机之外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家庭氛围,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爱读书、求知、自律,大概率会培养出同样自律的孩子;而父母成天热衷于玩手机、看电视,孩子自然也更容易对游戏感兴趣,甚至上瘾。
因此,家长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给孩子做好榜样,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家长要引导孩子规律作息,按时起居,有序生活。合理安排学习、玩耍、运动的时间,把握进度。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时间,但要对孩子适当监督。正如徐校长所说“把爱和关注种进孩子心里,孩子就能看到现实生活的美好,走进虚拟世界就不会如此强烈了。”总之,“堵”“疏”结合,科学引导孩子对待手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满满的价值感和正能量,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做好的功课。
作者,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