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的小脾气或某些行为,父母有时会忍不住情绪失控。
其实,亲子相处过程中的“不生气”,并不是指强忍怒火或逼迫自己麻木,而是试着从根本上理解情绪的来源,转变认知的视角,慢慢去理解孩子,也理解自己。


实现你的“期待”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发火,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们的期待不符。
我们希望孩子又快又好地写完作业,但他总是磨磨蹭蹭。
我们希望孩子能自律,合理分配玩电子设备的时间,但他总是“流连忘返”。
我们希望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还是会大哭大闹……
事实上,这类情绪事件的产生,往往只是因为我们的期待与孩子的状态,产生了一点错位。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期待偏差”,我们总觉得孩子应该同大人一样听得进去道理,但事实上,孩子的大脑结构仍在发育,他们不一定能听懂大人在说什么,也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样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
成长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只有当我们放下“他必须做到如我所想”的执念,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在学习、正在成长的生命来看待,很多情绪就会慢慢松动。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入侵孩子的课题,并将他们的课题所带来的焦虑,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愤怒。比如,孩子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出门,是孩子的课题,而确保孩子有适合这个季节的衣物可选择,是父母的课题。
想要避免因此产生的负面情绪,需要我们停止“越位代劳”。比如,当我们因为孩子拖延作业而火冒三丈时,往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他的成绩不好等于我的教育失败”,于是我们强行背负了本该属于孩子的课题。我们通过催促甚至代笔,试图缓解“我们的焦虑”,而不是让孩子去面对“他的责任”。
比起发泄愤怒,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孩子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明白自己的选择会产生的后果。例如:“我知道作业是你的事,如果你选择不完成,明天可能需要承受一系列的后果。”
学会课题分离后,我们自然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轻易愤怒。



面对孩子的种种行为,我们往往一边无法抑制愤怒,一边又用“不该生气”进行自我谴责。这种内耗十分消耗心理能量,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往往又会在某一个忍无可忍的瞬间,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对错,它只是一个信号。当感到生气的苗头时,第一步其实不是立刻扑灭它,也不是把矛头指向孩子,而是停下来,向内觉察。尝试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现在感到生气”或者“我现在感到有些无力”,通过给情绪命名,在自己和情绪之间创造一个观察的空间,给情绪一些沉淀的机会。
然后,可以尝试问自己:“我的愤怒在告诉我什么?我希望孩子怎么样?”或许,找到自己的愤怒源于“我对孩子的未来焦虑,而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我感到失控”。
看到自己的情绪来源于何处,可以有效地让我们认清情绪是情绪,而行为是行为。我们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并不意味着孩子的行为在惹我们生气,而是这些行为触动了我们的情绪。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情绪即将失控时,不如先打断一下,离开现场去做点别的事情。
暂时离开,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再用更温和的方式重新进入对话,当我们想通自己要的是什么,再心平气和地表达,反而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当我们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我们就会逐渐成为孩子的定海神针,锚定孩子的情绪与他前行的路,也锚定着我们自身成长的方向。
本文来源 | 央视新闻《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