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怎样才是正确家庭教育理念?怎样才能帮助家长增强责任意识和履行主体责任并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认证专业委员会家校社共育项目开展了“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应家长和学校要求,我们择优陆续刊发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案例,与大家共享。
家庭教育最佳案例(1)



不久前,通过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课,我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站着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原来是我的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只是有时候太还不太会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硬碰硬那是一定不行的。听了讲座,我知道了,首先就是换个方式,或许就会不一样。还有就是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家校协作。


SPRING

这不,这两天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孩子数学算式问题。( )-56=27,类似于这样的填数字题,儿子原本可以很顺利完成一百以内计算,可只是换了个方式,他就不会了,“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这个是大数,那个是小数,试试分解试”,奈何儿子就是不会……讲了一遍又一遍,撕了一张又一张算草纸,怎么都做都做不对,还总是出现(29)-56=27,妈妈讲不明白,换爸爸来,还是不灵,压着怒火,结束了当天的陪学。知道孩子可能是数感不好,网上想搜搜有趣的课件,对于这种题型专项讲解,还确实没有。可是数感不好,也不是一天就能转变。难道学不会,我就放弃孩子吗,还是对着孩子一顿数落、再不然揍一顿,能解决问题吗?第二天,课堂上的口算题纸拿回来,不出所料,还是同样题型做错了。

这时候,学校讲座上那句换个方式,或许就不一样了,闯进我的脑海。我心中立马有了辅导孩子同题型的灵感。把孩子叫到书桌前,“儿子,妈妈会变魔法,已经把做这种题的方法放到你大脑里了,你今天肯定全能作对”,儿子显然不太相信,撇撇嘴,但小眼神亮了,他肯定也想知道妈妈在卖什么关子。“你只要认认真真听妈妈讲一分钟,只一分钟,妈妈保证你肯定就能作对所有这样的题”,得到孩子肯定的答案后,出了例题( )-12=56,儿子一看,显然有点范懵,或者是对这种老错的题还没思考,就认定自己不会,有些抵触。

首先就是在语言上给孩子重建信心,“儿子,你肯定会,别着急,你在这个题上面写一个横式,5-1=4”。儿子,听话的写上了,“你把缺少的5盖上,妈妈问你,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妈妈,4+1等于5”,“那你把1再盖上”,“妈妈,5-4等于1”“你看,这样的题你不是全会吗,可真聪明,你再看看刚才的例题,找到数字对应关系”,只见孩子看着最简单的横式,推算出,应该用56+12就能得出被减数。并且让我再出几道题,还要再试一试,果然最后全做对了,这时我还不忘跟孩子为成功解题击个掌,看着孩子露出笑脸,我也终于把悬着的心放下来。冷静下来,换个解决办法,就会不一样。

前不久,放了学,我想先带着儿子先去公园散个步,借着这个机会,和孩子好好聊聊天。“儿子,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啊?哪个同学有什么好玩的事啊?咱们周末去游乐场怎么样”……说了一堆七七八八的,最后终于问到“儿子,你最近似乎有点不开心啊”,儿子垂头丧气的说“妈妈,我想转学,我在学校没有朋友,我想回幼儿园”,看着他那可怜巴巴的小眼神,瞬时间,我的脑子犹如晴天霹雳,我儿子怎么了,在学校被孤立了,校园霸凌,一些网上骇人惊闻的词条,唰唰唰的在我脑中闪过。


SPRING

为了探究这话从何来,我压着焦急,循序渐进引导,在孩子支支吾吾,只言片语中,似乎知道一些原因,并且第一时间,把孩子说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和老师求实,在老师耐心的帮孩子分析中,沟通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了解的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打消了很多负面猜想,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协同解决办法。

原来孩子以前在幼儿园每天都是做游戏为主的教育方式,小朋友们只管开心,老师也围着他转,没有学习要求、没有纪律约束。而上了一年级,和小朋友们玩也就是课间休息那十分钟,还没玩够,马上就要规规矩矩的,拉回思想,安静的上课。老师呢也不在像是他一个人的老师,让他觉不被关注,觉得失落,这样身份的转变,对于孩子来说,一时间接受不了,也是情理之中。

在家里,我们多增加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带孩子在户外释放活力。将孩子的关注点转移,降低负面情绪,给孩子讲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的小故事……回到家,他说老师今天表扬他了,他觉得老师关注到他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上学的动力更足了。学校也经常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书窝、跳蚤市场、运动会……在和老师沟通中,家校协作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已经完全适应小学生活,高高兴兴上学去,开开心心回家来,心情愉悦,学习效率也比以前高涨。
来源|家校社教联
作者|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