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父母说:
我的孩子很害羞,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我的孩子胆子小,上课不愿意举手;
我的孩子有些退缩,不敢主动和小朋友玩儿;
我的孩子害怕困难,不愿意做新尝试。
……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乐观自信、落落大方,但为什么孩子总是看起来畏畏缩缩的?
你的鼓励和赞美
真的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吗?
作为父母,我们都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但是关于如何养育一个自信的孩子,却有着很深的误解。
比如,一边是赞美和鼓励,一边却处处是限制:“不要”“不行”“不许”。一边是打鸡血似的肯定,一边却是包办、打击……
更别提吼叫、棍棒教育,更是把孩子的自信心击得溃不成军。
方式不对,再多的“你真棒”“你可以的”,也夸不出一个自信的孩子。
其实,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从1岁就开始了。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自信心建立阶段。
第一阶段:1—3岁
这个时候的孩子,特别喜欢探索,还很爱说“不”。
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体会到一种影响和掌控他人的力量感,便能发展起人生初步的自信心,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羞怯和怀疑,也为自卑埋下了雷。
第二阶段:6-12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生活的重心,从家庭转移到学校、团体,孩子会非常在意同学、老师、同伴的认可。
这一阶段的自信心,将大大助益于孩子的学业和人际交往,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反之,则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丧失信心,变得自卑。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更多地在意自己的外貌和他人的眼光。
如果家长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自卑的孩子,则会表现得越来越孤僻,对学业和人生,都有很消极的影响。
自信和自卑,如一条清晰的“天堂”和“地狱”之路。
从小就自信满满的孩子,勇于接收挑战、积极阳光,高情商,善交往,具有很强领导力。越长大,越优秀。
而从小就带着自卑感的孩子,一生都在晦暗的阴影之中,学业、人生,都很难有出色表现。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出了自卑的倾向,请一定要重视起来!


为了让孩子逐渐摆脱自卑,变得自信,我们应该在和平时期鼓励和赞美孩子。例如,如果孩子的数学成绩为100,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贝,您真的很优秀,母亲非常羡慕您。"意识到自己非常强大。如果孩子总是无法实现自己的好一面,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自卑。

很多家长常拿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让自己的孩子总感觉低人一头。殊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孩子在不断地努力,他就是个值得自豪的孩子。要比较,也必须以增加孩子的信心为目的,如和孩子自己的过去比,与自己孩子条件相似的孩子比,总之,是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放开手中的东西,然后陪伴我们的孩子很多。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这也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恢复自信心。在陪伴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不需要做很多事情。只要我们静静地倾听每个孩子的感受,并让孩子有勇气去表达它,那么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就会逐渐将他所有的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将所有想法隐藏在心中。我们不应该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毕竟,我们必须投入一些精力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信任孩子,即使没有表现在言语上,孩子也一定会感知到,给孩子带来力量。而孩子就会迸发无穷的能量,因为他不想辜负这份信任。有些父母嘴上说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其实他内心是怀疑孩子的,不信任孩子的。孩子是天生的情绪感知专家这些信任,让你一往无前,也让你拨开云雾。

拿自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这对孩子不公平。正确的做法是,拿孩子跟以前比,只要这段时间有进步,就应该多多鼓励他赞美他为他高兴。
上面的5种方法,是用来改变孩子对自已的错误认识,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
要注意的另一点,这些方法的运用,一定是经常的使用,寄希望于一招“制敌”或者是“三板斧”都不是最好的做法。每个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我们做以上的动作时,一定要抱有真诚与耐心,以一份认真和善意,打动孩子,从而让孩子在我们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好。
来源:家长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