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学习
再叠加一个超长寒假
很多孩子
似乎已经习惯了
与电子产品为伴的生活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 01 社交型依赖 其实,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关键不是决定几岁给孩子手机,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防止无意义的沉迷。 1.在家里设置“手机专区”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手机重度使用者。如果自己频繁用手机,再去教育孩子不玩手机就难有效了。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监督使用手机情况。孩子放学或者父母下班后,统一把手机放在一个地方。真的必须要使用手机的话,需要向对方提出申请。 2.父母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对于成人来说,手机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联系工具。但是还是建议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比如可以乘孩子睡觉或者写作业时,发完所有该发的短信和邮件。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饭时间,最好把手机收起来,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在陪自己的时候经常被手机打扰。 3.别把手机作为哄孩子的工具 手机被一些家长喻为“哄娃神器”,手机里一部动画片就可以让孩子安静很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有任何屏幕时间,包括电视、影片,以及玩电脑游戏;而两至四岁的孩子每天最多一小时,愈少愈好。 4.帮孩子选择接触的内容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们来说,家长更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5.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只要有时间,就要多带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走出。参加户外活动。逛公园、跑步、跳绳、打篮球……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是让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释放。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只是智能屏幕制约了孩子本有的活泼和玩耍。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暂时而非持久的,更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当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哪有心思会沉迷于电子产品呢? 6.睡前1小时不接触电子设备 每天晚上睡前使用手机会干扰睡眠质量。睡前使用手机会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深层睡眠的时间。 控制孩子玩手机,不妨先来个家庭公约 一下子禁止孩子看手机,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所以需要逐步减少。比如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减少几分钟,一周7天改为一周5天或3天。在改变中,孩子自控力就得到了提升。 第二阶段,就改为了分成四个1小时,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停止能力。第三阶段,开始逐步减少时间,1小时变成55分钟。孩子也比较痛快得答应了,经过循序渐进,孩子能把玩手机的时间控制在每天20分钟。这样的过程,孩子容易接受,愿意去执行。只有孩子愿意执行的约定,才能取得效果。 温和沟通,平等尊重不发火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也要讲究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孩子更容易听进去。我们建议家长用简洁描述的方式去说话,不要用夸张、情绪化的方式说,而且还要给孩子预留出结束时间。 比如约定了玩20分钟,需要在15分钟时,就提醒孩子一遍:还有5分钟。而且,温和地沟通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而不是爸爸妈妈强压着他,孩子更愿意听从。 坚守底线,执行过程不动摇 如果孩子在温和沟通后仍然不能停下来,就需要父母保持平静地去制止了。有的家庭约定:如果今天超时,第二天就不能玩。那么第二天一定要坚守住。有的家庭约定,到时间孩子不停下来,可以父母强制。因为这都是平静状态下约定的,并且有前面的提醒在先,这时父母坚定通常不会引发冲突,孩子反而能接受。 适当激励,享受喜悦不放弃 当孩子能够忍住诱惑,停下玩手机时,一定要给孩子激励,表扬他或者满足他其它的一些合理小心愿。这样能缓解孩子的情绪,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此外,家长还可以尝试设置一些阶段性目标,孩子达到目标时可以给他庆祝一下,并问问他是怎么做到的?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学会控制,学会抵制诱惑,才是更大的帮助。 来源:教育时报
曾有一名中学生,假期里每天玩4个小时手机。妈妈管他,他就跟妈妈吵架。我们采用了前进一小步的方法,先把4个小时拆成上午2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孩子一听,觉得没什么损失,就答应了。虽然时间一样,但分开玩其实也是在提升孩子“停止游戏”的能力,增强他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