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

0-3岁是孩子与家人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建立时期,这种依恋不断积累直至12岁。孩子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无能期,儿童只能靠哭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此时,家长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

爱是一种营养,但不是全部,孩子从3岁开始,逐渐具有了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三岁时,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四岁时,家长要教会孩子等待和自律;五岁时,家长要在诱惑训练中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如何与他人分享;六岁时,孩子要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3岁左右,孩子的哭闹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那么如何制止孩子无理的哭闹?哭闹没有用。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特别要做到“四个不要”: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孩子三岁以后,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时光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安静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拼图、绘画等。三岁时坚持10分钟完成一幅画,四岁时每次坚持20分钟,等孩子六岁上学后,就能在3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集中注意力。
女孩12岁、男孩14岁起,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孩子进入青春期。面对中学生,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孩子对自己有最清晰的觉察,要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尊重孩子的节奏。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情感越丰富的孩子才越幸福,不要逼着孩子单纯地走向成功。
养育是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投入,这种投资是无价的,通过投入让儿童记住养育者的声音、相貌、气味,形成依恋,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资本,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一笔巨大的财富。
新学期,新的开始,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慢养》的作者黑幼龙先生说:
“慢养,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心态上的松弛。允许孩子做属于自己成长阶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来源 | 范东琴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