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
孩子这几个自尊底线,父母守住了,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2023-02-08 |


一、别把孩子的自尊心不当回事



每个孩子从“自我意识”形成开始,便慢慢懂得什么叫“自尊心”,在成长过程中,无比期待成人的理解和尊重。


父母都希望孩子给自己挣面子,却总是忽略了孩子的面子,他们常常认为孩子不懂事、不记事、忘性大,批评孩子就肆无忌惮起来。


身边有位朋友,经常当着很多人的面训斥孩子,一会说孩子不懂事,一会说孩子成绩不行,孩子听完,低着头,半天不说一句话。


我曾经劝他,别总这样说孩子,孩子也要面子。


朋友却不当回事:“小孩子懂什么面子!




其实,别看孩子小,自尊心却很强,而且孩子的心比成人更脆弱,更不设防,父母有意无意的言行,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很多孩子强烈的自卑感最开始往往是由父母植入的。


他们从父母的评价中,看到的全是放大缺点、满是瑕疵的自我形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孩子颜面扫地的时候,都是噩梦般的时刻。父母刻薄的语言,旁人异样的眼光,都是毁掉孩子自尊的利器。


二、孩子的自尊有底线


每个孩子的自尊心都有一道防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尽量避免以下一些行为,以免触碰孩子自尊心的底线。



底线一:不以谦虚之名,否定孩子


我们的文化里强调谦虚,很多父母自己不善于肯定孩子,也喜欢否定别人对孩子的称赞。


每当有人夸奖自己孩子的时候,父母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没有没有”,接着就会指出孩子的缺点:“调皮着呢!”、“难管得很”、“特别胆小”.......


大人自以为是谦虚,孩子并不懂,他会把这当成你对他的否定,一听这些话,神色就显得有些黯然。

图片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都很强烈,他们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父母的贬损往往让一个孩子抬不起头来。


所以,如果别人对孩子的称赞是实事求是,不妨也趁着这个机会,大大方方地对孩子表达认可。


当别人夸孩子成绩好时:“是的,他是个努力的孩子。”当别人夸孩子懂事、有礼貌:“这孩子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


这种表达,并不会养出一个骄傲自满的孩子,反而显得极其客观,孩子内心也会充满感动,因为他的进步你都看在眼里。



底线二: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就是孩子,可以随便教育,反正他也不记仇。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有个小女孩上课不认真,经常做小动作,老师便向孩子父亲反映情况。


沟通时,老师说:“你养十年了,你管不了这孩子,这孩子在我这待仨月,我也管不了。”


结果,这位父亲晚上狠狠地打了女儿,并拍下视频发到班级群,向老师证明自己是管了孩子。


可以想象,这个女孩回到学校,会遭遇什么样的目光。


这位父亲让女儿这般难堪,不是为了教育她,而是借此出气,推脱责任。


不是只有大人才知道要脸面,孩子也一样。


人前训子,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做错的事情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大家的同情、鄙夷或者责怪,内心深处是无比的悲伤和羞耻。


这种羞耻并不会让孩子记住教训,孩子记住的是外界的目光,只想着逃离,要么是到自卑极致,要么是破罐子破摔,越来越叛逆。



底线三:不随意揭穿孩子的秘密


有个五年级的男孩喜欢写日记,怕被父母看见,特意锁在柜子里,没想到还是被父母打开了。


那天放学回家,正好听见妈妈跟婶婶聊天,聊天的内容正是日记里的内容。


男孩感觉自己所有的秘密都被摊开在大庭广众之下,气得他眼睛都红了:“你凭什么看我的日记!"


妈妈不当回事:“你是我生的,我还不能看?”


这件事情过去了很多年,父母早就不记得了,而他只要一想起,那种无地自容的感觉马上就回来了。


秘密是孩子的心理防线,珍藏孩子的秘密,孩子才能获得自尊。


如果你总是不留情面地揭穿孩子的秘密,不仅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灵,也失去了孩子对你的信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守护,这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底线四:不翻旧账,不反复提及孩子的过失


一位网友曾经发帖求助:妈妈总爱翻旧账,我该怎么办?


她小时候曾从家里偷过一块钱去买糖,后来被母亲发现了。


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后,她也认了错,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偷钱了。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谁知家里东西只要不见,妈妈就会拿这件事来骂她、羞辱她。


每个孩子都会做错事,都有不想被人提起的旧事:在学校闹出的笑话、某次表演出了洋相、小时候在家尿过床......


图片


这些“丑事”被翻出来,就像伤疤被揭开一般,让孩子觉得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那种羞耻感对孩子的自尊心来说,是一种反复的折磨。


时间久了,有的孩子还会选择自我放弃,放弃了自尊,变得麻木起来。



底线五:不要“踩一捧一”式的比较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用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本意不是为了伤害孩子,而是以此来激励孩子,但最终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曾经看见一位妈妈批评自家孩子:“人家孩子比你还小,拿了那么多第一,你看看你!有没有那么一次让你妈我脸上有光过?”


男孩听完气呼呼地说:“那你给人家孩子当妈妈去啊!”


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常常缺少欣赏的眼光,反而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赞不绝口,自家的孩子永远不如别人家的来得满意。


最后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毁掉了孩子的自信。


正如《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一书中所说: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


当家长用打骂和恶意的批评将孩子的自尊打击到消失殆尽,又希望他们好学上进,这本身就是“南辕北辙”的笑话。


“踩一捧一”的比较让孩子妄自菲薄,他们内心深处,时常涌起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让他难以自信地自信昂起头,往前走。


三、给孩子留面子,孩子会感激你


作家三毛曾经在文章《胆小鬼》中讲述了自己偷钱的故事:


一个星期天,她走进母亲的睡房,看见五斗柜上躺着一按红票子——五块钱。


那时候的五块钱可以满足一个孩子全部的愿望和快乐。


三毛纠结了片刻,藏起了那5块钱。


妈妈发现钱不见了,很着急,而三毛一整天也魂不守舍,没敢回房间去,没敢去买东西,没敢跟任何人讲话,悄悄地蹲在院子里玩泥巴。


最后她忍不住煎熬,又把钱放了回去,长长地松了口气。


其实,一旁的父亲早已看穿了女儿。但他并未揭穿,事后反而给了她一些零花钱,一周后还给她买了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


对于父亲的体贴,三毛一边是羞愧,一边是感动。这段往事,就在父母的善意中云淡风轻地过去了。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想让孩子知错就改,并不需要总是用责骂与羞辱的方式,相反,多给孩子一点耐心与时间,用温和的提醒,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懂得自省。


聪明的家长,都会维护孩子的面子。在犯错之后胆战心惊的孩子,如果你懂得维护他的自尊,他会对你充满感激。


我们都做过小孩,我们都知道大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情会让孩子伤心。


所以在自尊心的问题上,不要觉得孩子小,没有自尊、没有羞耻感。自尊不是大人才会有的东西,保护好孩子的自尊,是父母的责任。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用气球对儿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个没有气的气球毫无价值,然而气充得太满会容易胀破;只有气充得不多也不少,才会兼具观赏性与安全性。”


建立恰如其分的自尊心是孩子一生的课题。


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懂得去尊重孩子,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滋养,至少不要在童年时期,早早地伤了孩子的心。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