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
让内向的孩子把天赋发挥得极致,关键在于父母做好这3点
2022-12-26 |

“那些喜欢独处,或是乐于自己一个人钻研的孩子,常常被视为局外人,甚至是问题儿童。

而且大部分老师都相信,最理想的孩子应该是外向的,甚至是外向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是美国著名作家苏珊·凯恩在TED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中所说的话。
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备受推崇的今天,内向慢慢变成一个贬义词,如果有人说:“你真内向”,言语里就自带着一股同情、怜悯甚至责备的意味。
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这个词被赋予了很多别的含义:
害羞,社交恐惧,保守,悲观,孤僻,沉默寡言。
但是当你聆听苏珊·凯恩温柔坚毅又富有激情的演讲时,你会发现内向的人无需改变,也自有精彩人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内向不等于不自信,很多内向的人拥有自信、魅力的人生,所以承认并接受孩子的个性特点来培养,可以让孩子的天赋发挥得更好。

1、不要把内向等同于不自信

其实,内向的孩子并不是不自信,也不是不合群,看看马克思,他小时候是不爱说话的,经常在家里,很少出门,别人都觉得他很奇怪,但是,他的母亲却说,他儿子非常棒,儿子之所以不喜欢说话,那是因为儿子在思考问题。事实上,这位母亲是在保护马克思内向的性格,以便让孩子的性格的优势可以得到很好地发挥,这是非常有智慧的母亲。

家有内向的孩子,父母要做到“三不要”

不要贴标签

我们总喜欢按照自己的看法给身边的人、事加标签,这其实是非常不正确的做法。“内向不爱说话”这种特点,而有的人只是“慢热”而已,却被很多家长看成是缺点,这是一种标签,这些标签常常都是阻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孩子会在内心认定自己是这样的人,久而久之,会给孩子的言行带来不好的影响。

不要让孩子觉得内向是一种缺点

“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爱说话,太内向”,一直给孩子灌输这种认知,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和自卑感。家长们应该懂得欣赏每一种性格的优点、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不去做偏激的、负面的评论。

不要责骂、强迫孩子回应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见到朋友、亲人不打招呼就特别的生气,强硬的拉过孩子,让孩子勉强回应去打招呼,更有甚的家长会责骂孩子“没出息、胆小鬼”之类的话。家长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损,越来越抗拒社交。其实,家长应该平和地鼓励,亲身示范引导,当孩子有回应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以此来帮助孩子建立社交自信。


2、对于孩子的内向表现,不必觉得“抱歉”

有些时候,父母会教孩子看到亲戚朋友时要打声招呼,不过,孩子可能觉得尴尬,就不好意思说出来。这时候,父母不必强迫孩子去做,也不要在别人面前直说孩子内向的短板。事实上,心里明白孩子是懂礼貌的,可能是被什么思想暂时给卡住在那了,所以孩子不打招呼,那么自己打招呼就可以了。

有一组图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内向型的人,完美解释了内向型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1)内向型的人脑神经回路通常比较长。当他们加工信息的同时,内向型的人会认真地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入进去。
内向的孩子脑回路明显比外向型孩子长,这说明内向型孩子更喜欢深思熟虑的行动,更安静、更稳重也更专注。

相对于外向型孩子对人热情开朗,内向型的孩子更喜欢观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遇事沉着,内心强大。






2)内向型的人的唤醒水平比外向型的人低,所以内向型的人更容易被过度刺激。

与需要和人交流来获取能量的外向型孩子不同,内向型孩子更需要独处来获取能量,内向型的孩子并不需要外界的过多刺激,他们的力量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内心。


正因为内向型的孩子忠于自我的内心,所以他们拥有更强大的专注力。当他们拒绝不必要的社交和消耗,一心一意钻研自己领域的时候,他们成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了。






3)内向型的孩子拥有节能型大脑,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深度思考、探索内心世界来获得满足感和能量。






4)内向型人很少能通过冒险行为获得快感,当他们面对惊喜或者冒险的时候,也没有外向型人那么兴奋。这种特质能让内向型孩子更加谨慎,很少闯祸。






5)内向型的人会观他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并注意到环境中所有引发他们感觉的细节,他们的关注点并不仅仅在某个人身上。






6)内向型的人脑内的自我对话其实非常多,他们脑中有很多想法,但是他们通常不会说出来。



3、孩子“不爱说话”,父母要读懂背后的原因

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真的是不合群吗?其实,父母要弄清楚孩子不爱说话的原因是什么,这与孩子平时说话但是大人没有及时反馈有关系吗?这与平时给孩子提太多的苛刻要求有关系吗?这与平时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有关系吗?总之,原因要找到,分析出来,才会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说话。比如,孩子经常由爷爷接送的,孩子会和老师主动说拜拜,但是如果突然有一天爸爸去顶岗接送孩子,可能孩子就不会主动和老师说拜拜了,这说明孩子的表现未必时时都是一样的。

其实,孩子都希望得到大人的鼓励,特别是内向的孩子,所以,看到孩子内向的表现时,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不要急于否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孩子与优秀更结缘。

  • 内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杰罗姆·卡根在《盖伦的预言》一书中说道:
“婴儿的性情天生就具备基础特质,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就不能随心所欲的放松自己,不能随意的开怀大笑。
还有些婴儿脾气更坏,更敏感,更难应付,当然也有些婴儿性格温和。”
为此卡根测试了462位婴儿,并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研究。
测试很简单:婴儿单独坐在椅子上,他们会听点儿新声音,闻点儿新味道比如酒精味,还有几个从没见过的新奇玩具,在他们眼前晃啊晃…
有的宝宝表现平静放松,甚至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有的宝宝则手脚蜷缩,极度不安进而大哭了起来。
卡根在视频里说道:
“令我们惊讶和满意的是,我们能够在小孩四个月大的时候透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行为,预测出这两种气质,他将来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在四个月时表现出手脚蜷缩、极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之后可能会变得十分安静,通常一到两岁时就会倾向于腼腆和内向,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
这是与生俱来的神经化学特质使得小孩子有那样的表现。”
婴儿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秉性,这些秉性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性格。
他或许内向或许外向,虽然后天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正如苏珊·凯恩所说:
“后来努力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却无法超越基因所划定的框架。”
我们可以发现,内向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内向和外向并没有好坏之分,就好像人天生就有男女之别一样,无需刻意改变。

  • 内向的孩子,别浪费天赋。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格认为,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从和他人的相处中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可以从独立的思考中得到能量。
这就注定了内向的人有自己的性格优势,会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创造力也会更强。
美国有一项历时30多年,针对社会精英的研究。
他们发现,内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
而且,他们在创作,艺术,科研等领域有着外向者无法比拟的天赋。
“宁静生活的单调与孤寂能启发创意的思维”。
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践行他所说的话。
他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赞颂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伟大和神奇。
但这位被奉为天才的人,是一个孤独者。
爱因斯坦很晚才学会说话,一直到7岁时他依然是个沉默寡言,不太愿意说话的孩子。
《爱因斯坦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内心沉静,绝不墨守成规,思考不受外界影响,想象力的驱策使他能够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是个怪人,一个可敬的叛逆者”。
多年以后,当人们问他为何能在1905年提出那么多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他谦虚地回答道:
“并不是我很聪明,我只是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而已。”
孤独和安静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内向者会关注内在、反躬自省、把内在的敏感磨砺成对世界的洞察力。
如果没有内向的人,这个世界就不会有进化论、古典哲学、万有引力、相对论;
就不会有哈利波特、指环王和史努比;
就不会有《我有一个梦想》的经典演讲和《向日葵》、《格尔尼卡》的传奇。
内向从来不是劣势,它是一个礼物。
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
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强迫孩子与他人交流。
曾经看到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变得外向,规定孩子每天必须主动和20位陌生人打招呼,不完成不准回家,每天带她去游乐园,强硬地推进人群中。
孩子变得越来越恐惧,甚至更排斥和人交流了,过多的交际只会损耗内向型孩子的精力,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害羞”、“你真没用”甚至“不懂礼貌”的标签。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使父母感到忧虑和担心,或者被父母有意无意地纠正。
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不仅不会寻找自己这种性格的优势,反而还会因为让父母失望,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
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冲突甚至引发心理障碍。
对孩子内向的性格给予足够的肯定和支持。
如果他喜欢独处、喜欢爱书、喜欢自己一个人玩,那就顺应他、尊重他、接纳他这种行为。
给予他足够的时间去观察这个社会,去积累更多的能量,他会长成属于自己最好的样子。


养育内向孩子的12个小贴士

1

不要只是“接受”孩子的性格,要“珍惜”他的性格。只要在一个比较友好的环境中,内向的孩子通常都非常友善、体贴、专注,是非常好的玩伴。

2

内向孩子的心中隐藏着巨大的热情,父母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天赋。如果一项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就会让孩子产生强大的信心。传统的课外活动,比如踢足球、学钢琴可能很适合一些孩子,但那些非常规的活动可能更适合内向的孩子,比如写作。纽约有一个创意写作工坊Writopia Labs,它就为那些安静理智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环境。

3

不要让孩子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感到羞耻,而应该把那些你最不喜欢孩子的地方看成最特殊的品质。敏感内向,从积极的角度看,也等同于有创意、直觉准、思想深刻。不要企图改变孩子的个性,让他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在孩子看来,那意味着我们并不爱他。

4

如果你很内向,不要让自己的经历影响孩子。内向性格也许在年少时给你带来了很多困扰,不要杞人忧天地认为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孩子可以独自解决遇到的问题,也会因此茁壮成长。为他独特的性格感到欣喜,相信他能走得更远,就足够了。

5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关键的一点是让他慢慢来。不要放任他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但也要尊重他的界限。比如,在海滩上,让他以自己的节奏走近海浪,让他知道自己有害怕或怀疑的感受很正常,但也要让他知道没什么可怕的。当他在社交上迈出新的一步,告诉他你赞赏他的努力:“我看到你昨天去和那些不认识的孩子说话了。我知道这样做对你来说很难,我为你骄傲。”当他最终开始享受那些起初不喜欢或害怕的事情时,给他指出来,他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警惕心。

6

如果你的孩子很“害羞”,不要让他听到你这样评价他。他会觉得自己过于紧张是一个固定的性格特点,而不是能学会控制的一种情感。在我们的社会中,说别人“害羞”就像给人打上了一个烙印。当其他人在孩子面前说他害羞时,要纠正他们:“宝宝只是特别爱研究新环境。”

7

在社交场合,比如其他孩子的生日聚会,到得早一些。让孩子感觉别人加入到他所在的环境中,而不是他突然插入一个已经存在的组织中。如果他对上学感到紧张,提前带他看看自己的教室、认识老师,找找厕所在哪里。

8

让他学会为自己争取利益。当别的孩子拿走了他的玩具,让他很难过,把他带到一边,让他用最大的声音说“住手”。可以把这当成游戏反复练习,但态度要轻松,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

9

将内向的孩子看做可塑性强的孩子,而不是脆弱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高度敏感”:对灯光、声音、新环境、感情非常敏感,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是个“兰花宝宝”,这是吸引众多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很多孩子像蒲公英一样,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长。但是那些高度敏感的孩子就像兰花一样,很容易枯萎。不过,如果他们的童年经历很愉快,将来就会比那些蒲公英孩子表现得更好。伦敦大学的Jay Belsky教授说:“兰花孩子的家长应该觉得自己很幸运,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会让他们看到不同的结果。家长应该将内向的孩子看做可塑性强的孩子,而不是脆弱的孩子。”

10

尊重孩子独自玩耍的愿望。不要痴迷于小组活动,虽然教会孩子与人合作很重要,但内向的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独处,这是他们给自己“充电”的方式。

11

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做朋友,决定和朋友花多长时间相处。强求孩子花太多时间与其他孩子交往,逼他参与到过多的社交活动中去,并不会让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而是会让他疲惫不堪。

12

帮助其他人理解自己的孩子。当你理解孩子以后,其他人不一定也能理解孩子。比如,老师可能会告诉你,你的孩子不太合群,因为他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你应该向他们解释,内向的孩子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能发挥更大的优势。

本文转自家长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