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75)| 从空洞到灯塔:照亮留守之花的教师实践——《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观后感
2025-08-12 |

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6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从空洞到灯塔:照亮留守之花的教师实践——《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观后感


“河南家教半月谈”刘玲老师的讲座《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如一盏灯照亮了留守儿童隐秘的角落。那些被物质匮乏与亲情断链撕开的伤口,最终凝结为三重空洞:安全感的裂缝中蜷缩着对世界的警惕,认同感的迷失滋长出“我不值得被爱”的荆棘,而价值感的缺失则让生命如浮萍般无依。作为一名小学乡村教师,我目睹过太多这样的“空洞”——学生小A在作文里写:“我想应聘一位‘临时妈妈’,她不会嘲笑我的失败,会耐心叫我起床,会赞美我的新衣服……”父母外出打工十年,她的心始终漂泊在无人应答的荒原。刘玲老师的剖析让我痛彻心扉,也让我在教育的荆棘路上看清了方向。

一、课堂:在安全感裂缝处搭建桥梁

留守儿童对世界的疏离,往往始于“被抛弃”的恐惧。我班上的男孩小凯,父母离异后随奶奶生活,曾因同学一句“你爸妈不要你了”挥拳相向。刘玲老师指出,安全感的重建需从“稳定陪伴”开始。为此,我在教室设立“心灵树洞”,鼓励学生匿名倾诉心事;每天放学前留10分钟播放亲情短片,用《寻梦环游记》的台词告诉孩子:“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你们的父母从未停止思念。

当小凯在树洞信中写下“奶奶生病了,我害怕”时,我立刻联系村里医生上门义诊。他攥着我的手说:“老师,原来有人听见我。”

二、 日常:在认同感荒漠中栽种绿洲

“留守儿童”的标签常让他们被简化为“问题学生”。刘玲老师强调,认同感来自“被看见”的细节。我效仿她建议的“闪光记录本”,每天记录每个孩子的微小进步。更关键的是创造表达认同的仪式感。如刘玲老师所倡,我每月举办“夸夸会”:让孩子们互相写下欣赏之处。当小敏听到同学夸她“修书架时专注的样子像工程师”,她第一次挺直了佝偻的背。

三、班级:在价值感废墟上重建灯塔

“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否定,是留守儿童最深的毒刺。刘玲老师提出的“赋予被需要的价值感”,让我重构班级管理:

· 任命沉默的小磊(母亲智障、父亲外出)为“植物园长”,他培育的绿萝爬满教室窗台;

· 让敏感自卑的小雨担任“情绪观察员”,她用画作化解了三次同学冲突。

这些实践印证了刘玲老师的洞见:劳动与责任是治愈价值感缺失的良药。当小雨的画被制成班级海报时,她在角落写下:“原来我可以照亮别人。”

四、协同:用社会网络织就守护之网

教育不能独行,刘玲老师呼吁的“社会支持系统”,我以三股绳编织:

1. 家校联结: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群,每周推送孩子的高光时刻视频,引导父母每天通话不说“好好学习”而说“妈妈想你”;

2. 社区协作:联合村委会开设“四点半课堂”,退休教师讲授与孩子沟通技巧,手艺人教授剪纸、竹编——让祖辈监护不再无力;

3. 心理干预: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画说心事”活动,小A在那张“应聘妈妈”的贺卡背后,终于画出全家拥抱的太阳。

讲座中那句“花苞的绽放需要整个春天来等待”,让我彻夜难眠。留守儿童不是“问题”,而是被风雨过早侵袭的蓓蕾。作为教师,我愿做一缕穿行于裂缝的阳光——以课堂为沃土培植安全感,以欣赏为雨露滋养认同感,以信任为春风托举价值感,更以社会合力为苍穹,护佑每一朵留守之花穿越孤独的寒冬,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盛大绽放。

作者,卫辉市后河镇泘沱完全小学范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