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5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爱是土壤,韧为根:挫折教育的破土之姿
“挫折教育并非人为制造困境,而是引导孩子在自然发生的挫折情境中学会应对,从而锤炼坚韧意志、塑造健全心理。”在聆听“河南家教半月谈”王海东教授的公益讲座后,这句话如明灯般驱散了我心中多年的迷雾。作为父母,我们常在“过度保护”与“刻意磨练”间摇摆,而王教授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与真实的教育案例,为挫折教育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
屏幕前,我心潮翻涌。当今孩子物质丰裕却心灵脆弱的现实如针般刺目——小学生因一句批评跳楼,少年因学业失利自暴自弃...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无不昭示着抗挫能力缺失的危机。我们一面抱怨孩子“说不起、碰不得”,一面却用溺爱剥夺了他们直面风雨的机会。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挫折教育的缺席,正让孩子在人生的长跑中早早耗尽心力。
挫折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吃苦”。它是心理韧性的锻造炉,让孩子在跌倒后能从容爬起;是情绪管理的训练场,使他们在焦虑中学会冷静;更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课,教会他们以智慧跨越沟壑。当孩子在挑战性数学题前蹙眉深思,在体育项目中咬牙坚持,这些“挫折”瞬间已悄然浇筑着未来的精神骨架。每一次挫折后的爬起,都在为生命注入不可摧折的韧性——这恰是王教授所言“将挫折教育转化为成长资本”的真谛。
然而现实中,挫折教育却常被曲解。我曾误以为送孩子去艰苦环境“磨练”便是良方,却不知强行剥离安全感只会滋生恐惧;我也见过家长当众斥责孩子“长记性”,结果换来孩子眼中熄灭的光。更令人忧心的是“打压式教育”:无论孩子多么努力,换来的永远是“还不够”的冰冷评价。王教授警示道:这些看似“为你好”的伤害,实则是以教育之名行摧残之实。
作为母亲,讲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那个因积木倒塌而哭泣的三岁女儿,需要的不是“别哭”的呵止,也不是我代劳重建,而是一句“倒了没关系,妈妈和你一起搭更坚固的城堡”。当高考失利的大女儿蜷缩在房间时,我端去的热汤与“明年再战”的信任,远胜于“全家脸面尽失”的责骂。父母的爱不是隔绝挫折的温室,而是让孩子敢于走出温室的勇气。
临末,王教授的话语犹在耳畔:“实施挫折教育必须避免过度施压造成心理创伤。”这让我彻悟: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在穿越风雨时始终望见远方的彩虹——它不在沙漠苦行的脚印里,而在跌倒时被扶起的那双温暖手中;不在人为制造的苦难中,而在每一次“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的坚定承诺里。
经此一课,我已学会在孩子泪眼朦胧时轻拭泪水:
“痛吗?但妈妈相信你能站起来。”
当小小的身躯再次迎向挑战,我看见坚韧的嫩芽正破土而出;
那不是在风暴中勉强存活的小草,
而是深扎根系、终将参天的松柏。
因为真正的坚强,永远萌芽于被爱照亮的土壤。
作者,卫辉市后河镇泘沱完全小学范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