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6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陪伴孩子的法宝——微笑
从孩子呱呱落地的一瞬间,“父母”的概念才顿时涌上我们的心头。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该怎样去更好地陪伴她健康、茁壮成长?相比低质量、情绪化的陪伴,孩子更愿意看到大人的笑脸。也就是说,我们做父母的,无论孩子有多少“缺陷”,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多给孩子一些宽容和微笑。
反思眼下我们做父母的,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陈旧观念的束缚,再加上受当前就业环境的影响,恐怕没有一个家长不把孩子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等知名本科院校作为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梦工厂”。于是乎,我们每天下班后,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恐怕就是“作业做完了没有?”、“赶紧做作业,别再磨蹭了”、“考不了100分,你就别想出去玩”、“你的成绩与你班的某某差远了”之类的“口头禅”。 那些带有刺激性的“口头禅”,实际上是一种家庭“冷暴力”,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虐待,久而久之,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让他们陷入自卑的深渊。
其实,任何一个孩子,不管成绩好还是成绩不好,她都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理解和唤醒,安慰和鼓励。《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故事中隐藏出来的教育智慧,至今让我所推崇。这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孩子学校的家长会时,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这位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你进步了。”;在儿子上小学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这位母亲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四十九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到家里,她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初中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学习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回家之后却对儿子说:“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当儿子高考结束,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时,儿子哭了,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而她此时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但这种爱,只能是宽容而不是责难,是呵护而不是伤害,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杨卫平老师是我省郑州19中学的一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著名班主任、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在她的专著《好教师教你做好父母》中有这样几句话:“放到陪伴孩子上来说,就是自己坐慢慢走,莫着急,别烦躁,给予孩子你的陪伴,才能够丰盈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做父母的,只有淡化成绩,关注孩子的心灵,孩子才会有好成绩。有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深情的拥抱,一双擦眼泪的手,一句轻轻的耳语,一句温暖的提醒……,或者陪孩子打一场球,散一次步,唱一首歌,说一个笑话……,都是融合父子、母子关系的“催化剂”。 这种心灵层面需要的东西,永远是金钱买不到的。
“在你的教鞭之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之间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家长。
作者,鹤壁市淇滨区教体局牛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