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64)| 破茧之痛,成长之悟——《孩子需要挫折教育吗?》观后感
2025-06-23 |

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5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破茧之痛,成长之悟——《孩子需要挫折教育吗?》观后感

“河南家教半月谈”第33期关于挫折教育的讨论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轻生事件屡见不鲜,许多家长和教育者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过于保护孩子,使他们失去了面对挫折的能力?然而,挫折教育并非简单地让孩子"吃苦",而是如何在爱与引导中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挫折教育的核心不是制造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正如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ABCDE法则,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应引导他们复盘事件(A)、表达感受(B)、分析后果(C)、纠正错误认知(D),并最终激发乐观态度(E)。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父母不是冷漠旁观者,而是陪伴者和引导者。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习惯失败,而是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如何站起来。

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误解了挫折教育的真谛。有的父母刻意制造困难,如拒绝帮助孩子解决本可轻易克服的障碍,甚至以"锻炼韧性"为由忽视孩子的求助信号。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使孩子陷入无助。例如,有家长在孩子被校园霸凌时,不是给予支持,而是责备孩子"胆小",导致孩子连基本的求助能力都丧失。这样的"挫折教育"只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更加脆弱,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

挫折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的挑战中引导孩子。幼儿搭积木倒塌时的情绪调节、学业竞争中的失败体验、社交冲突中的矛盾解决——这些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契机。家长的角色不是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也不是冷酷地袖手旁观,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情感支持和方法指导。例如,当孩子因游戏输掉而发脾气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理解"输赢是常态",而非一味迁就或严厉斥责。

此外,挫折教育需要与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相匹配。对幼儿而言,简单的自理任务(如系鞋带、整理玩具)就是合适的挑战;而对青少年,则可能是学业压力或人际关系的考验。关键在于,挫折的难度应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过于简单以致无意义,也不过于困难导致绝望。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设定合理目标,避免因期望过高而施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这期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挫折教育的真谛在于平衡。它既不是过度保护的"温室养育",也不是刻意制造苦难的"鹰式教育",而是一种基于爱与尊重的引导。正如芬兰教育理念所强调的:"每个孩子都有权利获得成功体验"。真正的抗挫力,来源于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而这些正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当孩子知道,无论成功或失败,自己都被接纳和珍视,他们才能勇敢面对人生的风雨。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摒弃对挫折教育的片面理解,不再将其等同于"吃苦教育"或"打击教育",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唯有在爱与挑战的平衡中,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内心强大、乐观坚韧的个体,勇敢迎接生活的各种可能。

作者,平顶山市示范区福佑路小学史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