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已达970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3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观后感
近几天,我观看了徐校长关于《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手机,做作业三分钟,刷视频三小时,叫吃饭不理,没收手机就炸毛,甚至偷偷玩到深夜。这种情况真的只是孩子不自觉、没自控力吗?其实,家庭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手机使用习惯的关键!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限制、没收,甚至一怒之下把手机摔了,可结果呢?孩子可能更叛逆,偷偷玩得更狠,亲子关系也降到冰点。想要真正帮孩子走出手机成瘾的困境,家长必须先搞清楚:家庭在哪些方面影响着孩子的手机使用?又该如何正确引导?
孩子为什么离不开手机?
1. 亲子关系冷漠,孩子转向手机寻求陪伴
“你怎么一天到晚抱着手机?” 但孩子心里可能想的是:“我和你说话,你有认真听过吗?”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越冷漠,孩子越容易沉迷手机。当家长整天忙工作、不陪伴孩子,或者跟孩子说话总是“你作业写了吗?”“考多少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情感满足,就会在手机里寻找“替代陪伴”——游戏里的朋友、短视频里的世界、社交软件里的互动。
家长该怎么做?(1)试着每天和孩子聊聊不关于学习的事情,比如:“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2)放下手机,真正花时间陪孩子,哪怕只是一起吃顿饭、散个步,也比“管着孩子刷题”更重要。(3)想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先放下冷漠。
2. 控制欲太强,孩子用手机“反抗”
“没收手机!不许玩!” 这种高压政策,孩子真的会乖乖听话吗?很可能适得其反!研究发现,家长越爱控制孩子,孩子越容易沉迷手机。当家长习惯“命令式教育”,孩子就会用手机来“找回自由”。你越不让他玩,他越想玩,甚至发展成对抗性的手机成瘾,比如:偷偷玩、撒谎骗家长、甚至用极端方式争取手机使用权。
家长该怎么做?(1)“禁止”不如“管理”,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则,比如:完成作业后可以玩30分钟,睡前1小时不玩手机等。
(2)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如果孩子能自律,就给予奖励,比如周末可以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3)不要一刀切地没收手机,否则孩子会想尽办法偷偷玩,反而更难管控。
3. 家庭氛围焦虑,孩子用手机缓解压力
家庭压力过大会导致孩子焦虑,而焦虑又会加重手机依赖。当孩子觉得“现实世界太难了”,就更容易躲进手机的虚拟世界,短视频、游戏、聊天……只要能短暂逃避现实,他们都愿意沉迷。
作为家长要注意:(1)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指责,多鼓励他们的努力,而不是只盯着成绩。(2)和孩子一起找到现实中的解压方式,比如运动、画画、养宠物,而不是让他们只能靠手机排解压力。(3)家长的焦虑,最终都会传递给孩子,如果你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焦虑不安,他们也会学会用手机来逃避。
4. 家长自己爱玩手机,孩子更难戒掉
很多家长一边刷短视频,一边骂孩子:“你怎么一天到晚玩手机?”可孩子玩手机的习惯,可能正是从你身上学来的。家长的手机使用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手机依赖程度。如果家长自己饭桌上刷手机、睡前刷手机、走路刷手机,孩子怎么可能不模仿?
作为家长要注意:(1)“亲子无手机时间”:比如吃饭、家庭活动时,全家人都不玩手机,给孩子树立榜样。
(2)试着用“家庭互动”代替“手机时间”,比如一起看电影、做手工,而不是各自低头刷屏。
(3)家长想让孩子远离手机,就要先从自己做起,和孩子一起对自己的手机进行管理。
家长最该做的不是禁止,与其天天吵架,不如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用手机:1. 共同制定规则:孩子不是不能玩,而是要学会控制,比如每天手机使用时间不超过2小时,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2. 增加亲子互动:每周安排一次亲子活动(运动、阅读、手工),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而不是只能依赖手机。3. 给予孩子尊重和自由:允许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合理使用手机,但如果他们遵守规则,就给予适当奖励,培养自律性。4. 调整家长自身的态度:家长需要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孩子。
作者,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福佑路小学梁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