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44)| 播种爱的种子,收获非手机控的孩子——《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观后感
2025-04-25 |

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已达970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3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播种爱的种子,收获非手机控的孩子——《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观后感


在观看了家庭教育讲师徐老师关于《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的主题讲座后,我收获颇丰,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一当代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思考。

徐老师在讲座伊始,便呈现出了现代孩子普遍沉迷于手机网络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如同乌云,遮蔽了孩子们本应五彩斑斓的成长天空。在当下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几乎成为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也不例外。但过度沉迷手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紧接着,徐老师深度剖析了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这其中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因素,从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例如一些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他们往往容易从手机中寻找慰藉;再到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处于兴趣探索期的孩子自然会被手机里的声音、图像、色彩以及可操控的互动性娱乐所吸引,多巴胺带来的快感是难以抗拒的诱惑。而且游戏的设计特点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从众心理加上唾手可得的多巴胺式快乐、即时反馈、视觉化和数据化的反馈呈现目标成就以及恰到好处的困难获得成就,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将孩子拉进手机的世界。另外,一些学习落后、缺少家长陪伴和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还有那些只被家长看中学习成绩的孩子,也极易陷入手机的泥沼。

然而,徐老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揭示问题和分析原因,还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其核心在于“堵”之以理,“疏”之以情。深入了解并对游戏有所筛选,学习游戏的理念,利用游戏建立规则,适度规定玩耍时间、空间并且切实地践行规则。同时,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陪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即进行价值替代。这种多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仅是简单地限制孩子使用手机,而是从根源上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手机,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

最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爱的力量。当我们把爱种进孩子的心里时,孩子的视野将会被拓宽。现实里,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机,是因为他们没能足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对他们来说,虚拟世界或许是逃避或寻找刺激的方式。而一旦孩子从心里感受到生活不只有游戏,也不只有学习,他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其他元素有着独特的魅力。那些美好的事物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感受,那些梨树开花、燕子筑巢的画面不亚于手机屏幕中的绚丽画面。当孩子发现了现实生活的美好,走进虚拟世界的欲望就不会这么强烈了,他们会成为一个主动追求生活美好而非被手机控制的孩子。

这个讲座对我的启示是深刻的。不管是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约束,而是要从整体的家庭环境、孩子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孩子走向生活的多元美好,在孩子心中种下爱的种子,收获一个健康、积极、非手机控的孩子。

作者,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福佑路小学王宏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