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42)|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观后感
2025-04-24 |

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已达970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3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福佑路小学徐双丽校长的讲座,概慨颇多。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手机已然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孩子沉迷手机的现象,却如同一朵沉甸甸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众多家长的心尖。过度依赖手机,不仅会损害孩子的视力,威胁他们的身体健康,还极有可能干扰学习节奏,阻碍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对此,我觉得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尝试一下。

一、树立科学观念,理性看待手机

家长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手机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巧妙驾驭。一味地禁止孩子接触手机,往往适得其反,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明智的做法是,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引导孩子全面了解手机的利弊,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自我约束的种子,逐步培养出良好的自控能力。

二、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模仿的过程,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如同镜子,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倘若家长自己整日手机不离手,沉浸在刷屏的世界里,又怎能要求孩子做到“你不能玩手机,我却可以”这样的双重标准呢?所以,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特别是在家庭聚会、用餐等温馨时刻,主动将手机放置一旁,全身心投入到与孩子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陪伴的家庭氛围。

三、制定清晰规则,明确使用边界

为孩子制定一套明确、细致的手机使用规则,是预防沉迷的关键所在。家长不妨与孩子坐下来,共同商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和具体场景。比如,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上限为1小时,并且只能在完成作业和家务之后才能开启手机。同时,明确划定手机使用的禁区,严禁孩子在卧室使用手机,从根源上杜绝他们熬夜偷玩手机的可能性。规则一旦敲定,就要严格执行,让孩子真切体会到规则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四、丰富课余生活,激发多元兴趣

孩子之所以容易沉迷手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课余生活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活力四射的体育运动、充满创意的绘画、悠扬动听的音乐,或是墨香四溢的阅读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极大地丰富孩子的课余时光,还能助力他们挖掘并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他们在手机之外,发现更为广阔的乐趣天地。比如,在周末阳光明媚的清晨,带着孩子去户外跑步、踢球,尽情释放他们的活力与能量;或者在静谧的夜晚,与孩子一同沉浸在亲子阅读的温馨时光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智能管理

如今,科技的发展为家长提供了诸多便利的管理工具,许多手机和应用程序都配备了强大的家长控制功能。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巧妙限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比如,精准设置屏幕使用时间,一键屏蔽不适宜孩子浏览的内容,甚至远程监控孩子的手机使用动态。但需要牢记的是,技术手段仅仅是辅助工具,绝不能完全依赖。家长要始终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让他们明白这些措施的初衷是为了呵护他们的成长,而非限制他们的自由。

六、循序渐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逐渐成熟,家长应适时地放手,给予孩子更多自我管理的空间。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计划,例如每周逐步减少10分钟的手机使用时间,或者规定每天必须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才能开启手机娱乐。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孩子不仅能够学会自我约束,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每当孩子成功达成目标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努力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七、关注内心世界,给予充足关爱

孩子沉迷手机,有时可能是内心孤独、渴望关注的一种外在表现。家长要时刻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多抽出宝贵的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支持。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内心被爱填满时,自然会降低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作者,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福佑路小学李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