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已达970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3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以书为舟 以爱为桨——一位母亲的八年家庭教育实践手记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参与“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讲座后,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既是生命滋养的艺术,更是需要科学方法的系统工程。
八年来,我始终秉持“以书为舟”的育人理念,坚持“以爱为桨”的陪伴法则,在陪伴大女儿从幼童成长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形成了“三阶五维”家教实践体系。这些经验既是对讲座知识的消化吸收,更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真实印记。
一、阅读启蒙:构建家庭精神粮仓
在女儿三岁识字敏感期,我们在客厅打造了“移动图书馆”。每天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羊毛地毯上,轮流朗读绘本。当读到《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我模仿小兔子张开手臂的动作,孩子立刻蹦跳着说:“我对妈妈的爱有从地球到月亮那么远!”这种具象化的情感表达,让抽象的爱变得可感可知。
面对电子产品对注意力的侵蚀,我们创新推出“故事盲盒”游戏。每周由孩子亲手制作故事卡片,将《西游记》人物与《安徒生童话》场景随机组合。当女儿抽到“猪八戒遇见拇指姑娘”的卡片时,她瞪大眼睛编织出“猪八戒用钉耙帮拇指姑娘建花园”的奇妙故事。这种跨文本的创造性阅读,使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
二、情绪管理:搭建心灵对话桥梁
记得女儿六岁时因搭积木失败突然情绪崩溃,我运用讲座中提到的“情绪温度计”方法,带她画出愤怒的红色火焰。当她把整张纸涂成深红时,突然破涕为笑:“妈妈,这个火焰好像火锅里的辣椒!”这种具象化的情绪表达,让激烈的情绪找到了出口。
我们共同制作了“情绪魔法瓶”,将不同颜色的水晶泥对应不同心情。每当孩子烦躁时,就揉捏蓝色的“平静之星”;开心时则捏粉色的“快乐云朵”。这种触觉化的情绪管理工具,使抽象的情绪变得可触可感,孩子逐渐学会自我调节。
三、挫折教育:锻造生命韧性铠甲
在女儿学习骑自行车屡次摔倒时,我借鉴“成长型思维”理论,将车库改造成“失败博物馆”。车把上歪扭的贴纸记录着第15次摔倒,车筐里珍藏着她哭花脸的照片。当第23次练习终于成功时,孩子主动说:“妈妈,我们把这张胜利照片贴在摔倒照片旁边吧!”
面对考试失利,我们玩起“错误大侦探”游戏。数学试卷上的错题被剪成拼图碎片,孩子需要像侦探般寻找线索。当发现错题都源于计算粗心时,她自发设计出“计算三步检查法”。这种将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的方式,让孩子真正理解了失败的价值。
四、家校协同:编织成长支持网络
我始终保持与班主任的“双周沟通”机制,用专门的家校联系本记录孩子在校表现。当老师反馈孩子课堂发言不积极时,我们共同设计“发言积分卡”,每主动发言一次就贴颗星星,攒够十颗可以兑换亲子烘焙时光。这种正向激励使孩子逐渐成为课堂上的“提问小能手”。
在家庭教育中,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八年的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雕刻璞玉,而是唤醒种子的内在生命力。当我们在讲座中汲取科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终将见证生命如花绽放的美好。这或许就是“高人指路”的真谛——不是照搬他人经验,而是在专业引领下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密码。
作者,巩义市大峪沟镇杨里小学王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