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已达970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3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让孩子远离手机,家长是榜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智能的手机等电子产品在给大家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从事家庭教育的工作者,笔者曾对辖区2所学校开展过班级调查。某中学90%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某小学超过20%的学生佩戴儿童智能手表;有超过50%的学生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1小时,约有30%的学生使用时间甚至超过2小时。这一数据表明,电子产品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使用频率相当高。随之带来的是“小胖墩、小眼镜”等社会问题。笔者曾接触到某小学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学校2665名学生中近视率高达37%、肥胖率达到11.45%。
为限制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带入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10月修订)第七十条明确规定: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人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刷抖音、玩网络游戏的现状,在观看了“河南家教半月谈”第28讲——《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微课堂之后,我想告诉各位家长的是:让孩子远离手机,家长是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谓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家长做好自己,给孩子示范,就是这么简单!
有人说,如果家庭是复印纸,孩子是复印件,那么父母就是原件。复印件的成品如何,取决于原件的质量。孩子身上总有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来自长相,更多是对父母一举一动的模仿,一言一行的重复。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苦口婆心告诉孩子要读书,自己在家中却从不读书;孩子一玩手机就发脾气批评他,自己却拿着手机玩个不停;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不在背后说人坏话,自己却总喜欢对别人的事说三道四……。试想,如果父母没做好榜样,教育孩子的力度和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方面投入的多了,在另一方面投入的就少了。因此,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家长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以纠正。一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在双休日、每天课余时间,家长要多陪陪孩子做一些孩子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如到图书馆看书、开展户外运动、研学活动等,让孩子减少接触手机、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习惯在延迟满足中感受快乐;二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尤其是孩子做作业、休息时不要玩手机,切忌自身沉溺于手机和网络当中,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三要平等交流,满足爱好。家长平时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满足孩子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多做有趣的事情,丰富孩子的真实生活,让孩子从沉迷手机等网络世界中转移出来,寻找别的快乐。
作者,鹤壁市淇滨区教体局关工委牛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