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和期望是每一个做为家长的心愿。现在单亲家庭的增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就加重了这种传统思想。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这也是一种期望的体现。现在郑州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就谈谈关于对孩子期望的问题,到底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好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究竟是那些原因引起的这些问题呢?据有关专家介绍,大部分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都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呵护造成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家庭中常见的行为能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错位的“妈妈”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却看不到妈妈。他们看到的是居高临下的“家长”,是释疑解惑的“老师”,是嘘寒问暖的“保姆”,是背地里翻抽屉、查QQ的“警察”。“这是常见的家庭角色混乱。”在杜亚松看来,“妈妈”应该是能够理解孩子、能提供及时帮助的人。
第二:缺失的“爸爸”
爸爸挣钱养家,妈妈管教孩子,是很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近年来全职妈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似乎养育孩子就是妈妈的责任。在门诊,杜亚松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全职妈妈,她们常因管教不好孩子而受到丈夫的指责。“其实,并不是爸爸真的忙得顾不上孩子,这还是理念上出了问题。”杜亚松呼吁,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亲的回归。
第三:让人不知所措的双重束缚
孩子放学回家,妈妈心疼地说:“累了吧,吃个苹果吧。”孩子甩下书包正准备放松一会儿,妈妈又问:“今天功课多吗?要抓紧啊。”孩子只好放下苹果拿起书包去赶作业。
爸爸严肃地对儿子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而等儿子有了自我选择,爸爸又话锋一转:“照我说的去做。”
一边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一边却是无处不在的压力,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的矛盾言行让孩子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严重的可能发生心理偏差,甚至最终导致精神分裂。
第四:让人缺乏自信的心理虐待
3岁的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很兴奋,热情地邀请妈妈一起玩小汽车,但忙碌了一天的妈妈不耐烦地说:“妈妈有事,你自己玩吧。”
8岁的小女孩拿着刚洗干净的小手帕向爸爸炫耀自己的能干,爸爸不屑一顾地回答:“哟,长这么大才会洗手帕啊?”
看了上面的种种情况你感觉到了什么吗?真正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是家长,第二是老师,第三是家庭,第四才是医生。看似简单平常的一些对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虐待”,“忽视、嘲笑、讽刺,足以把孩子宝贵的自信心轻易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