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走在一个漆黑的房间,周围非常的安静,他紧张、恐惧却好像什么做不了……,此时,突然有一个声音说“我在这里,往前走……”甚至是“有什么好怕……”“连这点黑都怕,将来还能做什么……”可以体验一下这个孩子的心情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最后的结果又会如何?
这情形像极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刚刚熟悉了物理的世界,而对心理世界却一无所知,充满着恐惧迷茫,躁动不安,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声深情而坚定,耐心且温和,允许又包容,那么他就会有了稳定、温暖、方向和力量。

而这最好的声音,其实就是父母的“唠叨”。
一直以来,很多教育专家都在让我们“闭嘴”,觉得唠叨就是破坏,就是伤害,就是没有意义,所以就让很多家长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导致的结果却是离孩子越来越远,让教育渐行渐难!
接下来,我们先聊一聊,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需要父母的唠叨,而且要求父母“会唠叨”?
首先,青春期的大脑需要唠叨来提供“遵循”。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掌管情绪的杏仁核发育早于控制理智的前额叶皮层。这使得青少年对情绪的反应更为强烈,却很难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环境,稳定且坚定的“唠叨”就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与行为的遵循。

其次,青春期的大脑需要唠叨提供“安慰”。
大脑在这个时期会大幅修剪发育得错综复杂的神经连接,只留下重要的、反复使用的神经回路。这意味着青少年经常使用的脑回路会变得强大,而不常使用的则可能被永久修剪掉。但是“修剪”的过程都伴随着疼痛和迷茫,父母的深情、真心的“唠叨”就会成为孩子最好的安慰剂。
第三,激素水平的变化需要唠叨提供“方向”。
皮质醇和血清素的分泌会突然增加,忽上忽下,这就是青少年情绪摇摆不定的生理基础。与此同时,多巴胺分泌水平较高,使他们对奖励和新鲜刺激更加敏感。激素的变化,对于父母最大的考验就是包容和回应,如果还能给予积极的启发和引导,那就会锦上添花且方向感十足。
了解了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传统的“唠叨”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完全放手不管,相反,青春期孩子更需要父母会“唠叨”。

父母可以尝试着对自己的唠叨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升级改造”:
第一个方面是:从“多说”到“多问”。
看似一字之差,结果可能就会千差万别,“说”是因为你的意图和欲望,“问”则是调动孩子的欲望和意图。说会让自己越说越清晰,问却会让孩子越来越清晰。同时,更重要的是你已经开始把自主权逐渐交给孩子了。
第二个方面是:从“评价性表扬”到“描述性鼓励”。
这个转变是唠叨升级里的一个核心部分,将自己从一个居高临下的评判者变成一个只在身边的鼓励者。从只会说“你真聪明”到会说“我注意到你这道题用了两种方法来解,这种探索精神很棒!”;从只会说“考得好”到“这次成绩反映了你最近每晚专心复习的努力。”甚至你只需要表达看到、听到、感受到,不用提炼和总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关注努力过程而非结果。
这里给大家一个“描述性评价”的公式:“我注意到你...(具体行为)” “这带来了...(积极影响)”。

第三个方面是:从“随时说”到“开会说”
青春期孩子的神经修剪、激素分泌是随时都在发生,所以他们的烦躁不安、恐惧焦虑甚至兴致低落本就是他们的内心大背景,如果你的唠叨也无处不在、无时不说,那就势必会产生叠加效应,让你的每次唠叨都是唇枪舌剑、硝烟弥漫、不死不休。
所以,更好的方式就是将你的唠叨“制度化”“仪式化”。创造定期、平等、规则化的沟通场景。这样既给了孩子一个自我缓冲,又给了自己一个主见沉淀的机会。
当我们了解了青春期大脑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和具体应对方法,我们就掌握了唠叨的心法和技法,我们就能更好地调整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彻底让“唠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剂,而不是压力源。
孩子青春期,父母“会唠叨”,让唠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灯,既照亮道路,又不刺眼眩目。
作者简介 | 王海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LATS学习力提训督导系统创始人、河南省教育厅家庭教育教指委委员、河南省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建设部主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