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街头巷尾又见"状元香"袅袅、"文曲星"膜拜、“旗袍妈妈”走秀、“夺葵爸爸”争相、更甚者之前有学校组织男教师身着旗袍走秀剪袍乱象……看此,不禁想起曾经"焚膏继晷"的士子,不同的是以前“八股取士”,今日“标准化考试”,昔日“金榜题名”,今日“985、211”,形式虽已异,本质似未变。

一、象牙塔里的“祖传秘方”
大学,曾被誉为“象牙塔”,清雅高洁,如今却更像是贩卖“祖传秘方”的老字号,与世脱节。遂才有企业抱怨招来的新人需“回炉重造”,学生自嘲“大学听课半年不如企业实践半月”。此般“学非所用”的尴尬,恰如让穿长衫的孔乙己去操作数控机床、去开抖音直播,不禁心生悲凉。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曾痛陈:“社会走在了大学前,我们大学与社会脱节了。”此言已卓然不虚。当人工智能已可吟诗作画,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我们的部分专业还在“拨号上网”、“刻舟求剑”,如此,焉能不造就一批“毕业即失业”的“多余人”?
还有诸如:未踏足车间的老师,兴致盎然讲授“先进制造技术”;未办过营业执照,竟指导学生写“创业计划书”;还有给出的校庆贺信竟也能相互抄袭敷衍,也是醉了。此般“闭门造车”,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有什么区别?

二、“神树”下的集体癔症
每六月,“高考经济”如火如荼,家长挤满寺庙道观,争烧“头柱香”,曾安徽毛坦厂中学外的“神树”下,香火之盛,几度酿成火灾。此情此景,令人想起《药》中那位用人血馒头治痨病的华老栓——明知荒诞,却偏要“宁可信其有”。
细究其因,不过原因有三:一是“惟有读书高”的积习;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如“唐僧肉”的现实困境;三是“不要输在起跑线”的社会焦虑。家长们如惊弓之鸟,唯恐子女沦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放牧场上的牛马羊”,于是将中高考异化为“全家的圣战”。
可讽的是,这种狂热恰与部分大学教育的颓势形成辛辣反讽。当家长们还在为“211”还是“985”纠结时,岂知这些光环下的学府,不少已沦为“文凭印刷厂”?当他们在孔庙前虔诚跪拜时,可曾想过,即便“金榜题名”,等待孩子的可能是四年的“纸上人生”?
三、破"迷"之道
然则,当如何破除这“高考迷信”?笔者以为,需从三处着手:
其一,识破“学历神话”。北大教授邱某某言:“高考成功就能改变命运”之说,实为夸大。观今日之成功者,马云非名校出身,曹德旺初中辍学。成才之路,岂止高考一途?家长当明白,比文凭更重要的是“活知识”,比学历更宝贵的是“真本事”。
其二,重建“教育坐标”。与其烧香拜佛,不如带孩子参观科技馆;与其购买“状元笔”,不如共读一本好书。教育部专家刘承波建议:“搭建成长立交桥”,培养“科学素养”。此方为治本之策。
其三,培育“平常之心”。高考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家长若能以平常心待之,孩子自可卸下重负。古人云:“尽人事,听天命”。全力以赴后,坦然接受任何结果,方为智者所为。

最后的话:
夜幕降临,某寺庙前的香炉依然青烟缭绕。一位母亲正教导幼子跪拜:“快求菩萨保佑,将来考上清华!”孩子懵懂叩首,浑不知自己已成这场集体癔症的又一名祭品。
何时才能打破这“科举幽灵”的千年魔咒?或许要等到大学不再是“文凭作坊”,企业不再迷信“名校光环”,社会真正建立起“行行出状元”的评价体系。到那时,“高考迷信”自会如晨雾见日,消散无踪。
而眼下,家长们不妨先放下手中的“状元香”,还孩子一个不被焦虑绑架的青春。毕竟,人生不是独木桥,而是一片原野——那里有无数条通向罗马的道路,每条路上都可能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最后,依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带着本心与赤诚,做好每一道题目,应好每一科考试,用高考开启一个不执著、不迷失的人生。
作者简介 | 王海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LATS学习力提训督导系统创始人、河南省教育厅家庭教育教指委委员、河南省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建设部主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