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一个问题在萦绕着,当下的孩子,甚至包括成人在内的心理问题集中迸发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曾经有过很多的思考,也有过很多的答案,但是似乎都不太能够解释如此群体性出现心理问题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促成?又是什么在推波助澜?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躺平的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曾经一次被强制送进精神卫生中心,一次被骗进素质教育学校的自述经历,才让我真正地理解了他们,也从这里似乎看到了答案。
一个是认知教育的疯狂。
一个是父母本能的丧失。
先说认知教育的疯狂。
“知识吃人”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流行,每个人似乎都在各种泛滥的信息世界里不停地被冲刷着,孩子也在疯狂的内卷中被各种知识包围着,因为我们迷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所以,我们为了学习可以“疯狂”,为了高考可以“疯癫”,但是却没有一个父母和老师可以让孩子每天“自由活动3小时”。
所以,就在我们大规模地对大脑皮层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我们的杏仁核罢工了,作为脑皮层的“地基”,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疲力尽,精疲力尽到无法承载这么多知识、这么多思考、这么多人事物的复杂交互。
所以,杏仁核瘫痪了!
所以,孩子们厌学了!
所以,一些人躺平了!
直到我前段时间看了刀郎的演唱会,虽然他初中肄业、高中未毕业,但是从他身上看到灵魂原来不需要那么多的复杂,也不需要那么多知识的浇灌,只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自然流淌,也可以到达如此的精彩。
所以,刀郎也是我最喜欢的灵魂歌手,他是真正活在生命本质里的人。
再说父母本能的丧失。
父母作为生物的存在,本就有其属性的爱,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爱却总是穿着“盔甲”,以至于孩子看不到父母本来的样子,虽然他们心里确信你爱他,但是却总是感受不到,所以矛盾,所以内耗,最后只能用铤而走险的方式“爱自己”。
所以,我们常见父母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和所谓“国学”,学成了“专家”,却依然没有成为一个好父母的原因,因为他也是在用一种铤而走险的方式“爱自己”。
最终,所谓的“好转”,也只不过是彼此走向了更深的孤独而已。
本能的丧失依然在持续,爱依然很远!孩子依然在瑟瑟发抖!
面对拒学、躺平的孩子,我们又能做一些什么?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五个“心法”(不太喜欢用这个词,但是好像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词)。
第一,认同与完善自身,先稳住自己。
可以给自己做一个仪式性的心理表达,比如“此时此刻,我就在这里,正在面对着这样现实的孩子,我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我需要像土壤一样稳定……”
同时,作为已经厌学、躺平的孩子,他们已经陷入到了恐慌,父母的不稳定也必定会加剧孩子的这种恐慌。
第二,带着完整性去接纳,带着好奇心去共情。
好与坏是一个完整,拒学与好学也是一个完整,当父母有了更大的完整(尤其是母亲),那么你也就会发现孩子的表现也只不过是孩子成长中完整的一部分。然后带着好奇心让孩子也看到这个完整,孩子也就会发自内心地释然,并重新启动自己和自驱的力量。
第三,用“厘清、等待”建立正向亲子连接,真正地陪伴孩子。
孩子对于自己的内心是比成人更加模糊的,甚至很多的成年人对于自己的内心也是充满着不确定的。作为养育者,我们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厘清这些所有在现实和内心里的发生,然后等待着孩子慢慢地赶上来。真陪伴发生,杏仁核被满足,也就越来越坚实,大脑皮层的承载力当然也就逐渐被增强。
第四:不以“回到学校”作为最终目标。
这是一个提醒,很多时候家长的过于急切地让孩子返校,“回到学校”就变成了悬在孩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处于“开学准备中”,也就一直不能回到放松的状态,每一次的准备就像是一次“压力强化”,所以导致一次比一次难,一次比一次需要调动更大的意志,最终“不能返校”成为绝难。
最后,面对着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拒学的孩子,家长不妨先松动一下自己的焦虑,不妨把这些看做是孩子成长的“转机”,心理问题或拒学就是在清理某些障碍,可能也是在“排雷”,陪着孩子一起看见杏仁核的运作,看见冰山下错综复杂的冰层,让健康依恋、应激管理和自我调节这些基本的杏仁核能力在这个过程里慢慢长起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阳光灿烂的孩子和孩子郁郁葱葱的未来。
作者简介 | 王海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LATS学习力提训督导系统创始人、河南省教育厅家庭教育教指委委员、河南省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建设部主任。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