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其乐融融,喜气洋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沈跃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家庭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加强家庭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为妇联组织创新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充分认识“三个注重”重大意义,增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的优秀文化传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家教家风伦理和实践,积淀形成了为人重在诚信相待、为官重在清廉为民、子女教育重在德行培养等丰富的家风家教原则,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弘扬良好家风提供了丰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各项事业深入推进,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家庭的凝心聚力、基础基石作用也更加凸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传统的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出现新变化,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大量出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家庭生产、养育、消费、养老等备受关注。特别是家庭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价值观的多元及对个性自由的盲目追逐使一些家庭家风失范、家规失效,家庭成员流动导致数量庞大的留守妇女、儿童和留守老人,重智轻德使一些家庭对子女教育进入误区,个别领导干部及家庭成员对权力和亲情的认知扭曲使得家族式腐败滋生,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加强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是对人民群众关切的积极回应。做好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是党中央赋予妇联组织的神圣职责,也是妇联组织的传统优势和重要工作领域。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重要论述为指针,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为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为使亿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集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二、深刻领会“三个注重”精神实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做好家庭文明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国家发展和家庭建设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实践路径。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国4亿多家庭“家和”的力量,将汇聚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正能量。
贯彻落实“三个注重”,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定位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对于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独特作用,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要引导广大家庭正确理解改革、真心拥护改革、踊跃参与改革,用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为改革助力;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要宣传引领广大家庭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时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家庭合法权益;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要用好的家风促进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建设,大力倡导艰苦奋斗、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家庭风尚,切实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贯彻落实“三个注重”,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新时期创新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中的独特作用为着力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广泛传播好家风好家训,把家庭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获得共识,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深入人心,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准则,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实基础。
贯彻落实“三个注重”,必须深刻认识家庭、家教、家风的深刻内涵。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注重家庭,就是要积极营造夫妻和睦、子有所教、老有所养的家庭环境,以家庭的和睦促进社会的和谐;注重家教,就是要建设好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引导下一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注重家风,就是要用好家风好家训滋养家庭成员的精神、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每个家庭之中。
三、认真贯彻落实“三个注重”,广泛深入扎实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
长期以来,妇联组织一直高度重视家庭工作,始终把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抓牢抓实。去年2月,全国妇联部署开展了以弘扬良好家风为主题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各地涌现出传承好家风的各级“最美家庭”183万多个,在全社会形成了弘扬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正能量。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重要论述,创新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为载体,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在基层,落实到家庭,践行于妇女群众之中。着力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开展,把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常态化推进,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一年四季接续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扩大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覆盖面,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从城乡社区“妇女之家”向企业、校园、机关拓展,在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岗爱家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实践活动,在党政机关公务员中深入开展廉洁家庭建设活动。着力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以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为重点,强化中华民族家庭美德、良好家风家训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孩子心中,使孩子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着力加大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力度,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扩展“最美家庭”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家庭向往“最美”、争当“最美”,以“最美”精神丰富良好家风,真正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求是》2015年13期)
家庭建设三大要务: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永跃
家和万事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庭、家教、家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和具体展示。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
家庭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人类社会中有三大本原性社会关系,一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家庭关系;二是以地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邻里关系;三是以各种事业和社会交往为联系纽带的业缘关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家庭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指标。
日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家庭当前发展呈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家庭人口数量和户口数量均以2人和3人为主,同时,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地涌现。目前,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常规模式。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的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的阶段的制约。”
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解构了传统的祖孙数代同堂、朝夕相处的大家庭,家庭规模、结构、类型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家庭形态和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口流动使得家庭原来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功能弱化,面临着子女养育、妇女帮扶、老人照料问题。由于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对家庭氛围的评价不高;而留守老人中,从家庭成员获得的支持和照料也比较有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不管多么复杂多变,每一个人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幸福生活的创造,都离不开家庭这块基石。只有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才有社会大家庭的和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深厚的家庭情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当更加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关系,让家庭更和谐,社会更美好。
家教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对人生影响至深的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生目标的实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和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注重家教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让下一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亦是终身的学堂。优良的家庭教育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思想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是个人走向幸福的重要阶梯。在“四个全面”新时期,从每个家庭中培养出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当代家庭教育了不起的职能之一。
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与社会的价值缩影
家风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还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要素。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
青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耳濡目染接受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幸福的人生。尽管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但幸福的家庭却有着相似的家风,有的讲究道德、诚实守信;有的重视学习、崇尚知识;有的勤俭持家、尊重劳动;有的家庭和睦、科学教子;有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这些都是在注重家庭和注重家教的基础上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优良的家风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
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点。中国梦就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在家庭建设中注重家庭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基,注重家教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梯,注重家风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谛。
(《中国妇运》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