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
带着河南省家长学校教材《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去新疆—— 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
2025-08-19 |

带着家长学校教材去新疆

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


新乡到新疆:一本手册的西行之约

7月的新乡,河南省家长学校教材《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研讨活动的会议室里,张攀攀老师的一句话像颗种子落进心里:“8月带全家去新疆,这本手册得跟着。路上读几页,琢磨琢磨怎么跟孩子好好相处;遇着其他地方的家长,就把河南的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出去。”

那时谁能想到,这本薄薄的册子,会在千里之外的天山脚下,牵起一场场关于教育的温暖对话。

图片

8 月的风真的吹到了新疆。赛里木湖的蓝映着天空,那拉提草原的绿铺向远方,而我的行囊里,静静躺着五本《家庭教育指导手册》。这不是一场只为风景的旅行 —— 就像张攀攀老师说的,我们要让这本来自中原的手册,在新疆的广袤大地上,成为连接不同地域家长的桥。

相遇:旅途中的教育共鸣

国际大巴扎的热闹里,我遇见了来自四川的初中家长。递过初中段手册时,她翻到 “互动引导” 章节,忽然笑了:“我们从不逼孩子在旅途中‘做学问’,就像你们手册里说的,多问句‘你觉得这片沙漠以前会是什么样子’,孩子的好奇心自己就冒出来了。”

图片

六星街的苹果庭院餐厅,《苹果香》的旋律里飘着新疆美食的香气。北京的贝贝正盯着回族 “九碗三行子” 的仿真模型看,眼里全是好奇。当晚,这家人就寻到了做这道菜的馆子 —— 把书本里的知识变成真实体验,正是最好的学习。

“跟老师读万卷书,随家人行万里路。” 贝贝妈妈的话落在心上,“让孩子参与规划行程、查地图,是培养项目管理能力;独库公路因天气关闭时,陪他想备选方案,是教他灵活适应。”

图片

交融:当中原经验遇上新疆智慧

乌鲁木齐的新疆博物馆里,河北的峰峰妈妈已经是第二年带娃来新疆了。“带孩子旅行不是玩,是陪他长大。” 她把旅途见闻做成 “新疆旅游,陪你在世界长大” 的讲座,在学校家长讲坛分享 —— 这恰好应和了手册里 “旅行是最好的成长课”。

图片

“新疆47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教育智慧。” 她指着手册里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的字眼,“这不正是河南经验和新疆智慧的共通处吗?”

酒店里,福建的小军妈妈正为孩子即将升入高中焦虑。接过高中段手册时,她反复说 “雪中送炭”。我们聊河南的 “分层引导”,也聊福建的 “自主学习”,才发现好的教育,总在互相借鉴里生长。

图片

中俄老码头风情街,新疆本地的叶尔波力妈妈抱着刚要上幼儿园的娃,接过学前段手册时红了眼眶:“第一次当妈,总怕做不好。河南是教育大省,我一定好好读,把这些理念融进带娃的日子里。”

图片


感悟:教育无疆,爱无界

独库公路上,天山雪岭绵延不绝。忽然想起李雪英老师援疆时写的:“丝路牵两地,豫哈情意深。” 千年前,这条路驼铃悠扬,载着物质与文明;如今,一本本手册沿着这条路,让中原的教育智慧与西域的育儿经验相遇、碰撞。

教育本就是一场没有边界的旅行。带着开放的心走向远方,把河南的 “尊重”“引导”“陪伴” 分享给四川、北京、河北、福建、新疆的家长,也从新疆多民族的包容里,读懂教育的更多可能。

图片


最好的教育在路上,最暖的交流在心间。当赛里木湖的水波映出手册的封面,当那拉提的草原记住家长们的笑声,我们终于懂了:这本手册装的不只是方法,更是让爱与智慧跨越山海的力量,让河南教育的星火,跨越山河,在辽阔大地上点亮育儿之路。

来源:刘振琴家教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