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郑州正面临一场重大考验,由此引发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疫情是个放大镜,生活中、工作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所有的问题,在这面放大镜下,无处躲藏。这个时候,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更需要每个人的谦虚,需要我们放下自己,放下“孩子年龄小,不需要了解和知道”的边界与执念,这样,我们家庭成员之间才能更好地学习,才能促进积极健康合作。
疫情的突然来临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节奏,孩子们一下子不去校园了,都在家里上网课,家长和孩子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亦或是措手不及的感觉。 “静默”“封控”“防外溢”这些过去没遇见的词,让我们的居家生活时间拉长,家庭成员之间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与此同时,正处于活泼好动年纪的孩子们,因为长时间宅在家中上网课,他的精力得不到释放,也会因“学科学习”引发各种矛盾,焦虑、敏感、暴躁等负面情绪接踵而至,无数家庭陷入争吵矛盾的难题。
家庭生活需要管理和规划,而情绪需要释放,更需要管理。那么疫情下我们如何做到不光守住身体“绿码”,还能守住心理“绿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疫情下必修的家庭教育课》。
要想缓解孩子们内心的焦虑,首先要谈一谈家长情绪的问题。为什么要先说家长的情绪呢?因为孩子的大多数问题是来自父母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会传染,情绪也一样,如果总是带着烦躁、失望、怒火去对待孩子,孩子也会产生情绪,时间一长,各种情绪积压在孩子心里,又得不到释放,就产生了我们家长所说的“问题”。其实,很多家庭跟我反映:难题都聚焦在孩子磨蹭、不能按时间做事情,家长这个时候如果能从自己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你观察一下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眼中充满了恐惧。所以父母的情绪调节,非常重要!
家长要想“静”下来,首先要分析一下家长“躁”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下疫情期间接到的爸爸妈妈们各种咨询亲子关系的电话,我发现家长抛开因为生计和健康等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而产生的焦虑之外,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焦虑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那是最上心的。有个家长给我说:“陶真姐,孩子上学还能距离产生美,现在因为宅家,每天看见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简直是一团糟!手机都不能交给他,一旦他拿到,天天坐那看手机,我的心脏真的受不了,骗自己都没法骗。所以真的很焦虑”。
对生活把控能力和不确定性因素的焦虑
对家庭应对能力的挑战。这次疫情打得人们一个措手不及,当我们觉察到问题严重性时,才发觉社会已经按下了“暂停键”。各地实行静默管理、居家隔离,致使大家不能随便外出。此时,突发的疫情考验着每个家庭的应对能力,很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比如:生活物资不足、家庭常因为常用消毒用品欠缺、家中没有常备药物等等。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隔离中的家庭带来了很多困难,比如奶粉储备不充足,怕孩子喝不到奶粉睡不好,这种问题就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焦虑。虽然后续很快通过小区团购的方式迅速解决了该问题,但在备用奶粉到来之前家长的焦虑是根本无法立即化解的,同时也暴露了家长的问题。疫情再次提醒我们,一个有远见的家长必须具备家庭应急防范的意识,培养孩子从容面对灾害的能力,家中应急物资的储备,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对生活把控能力的挑战。为阻断疫情的蔓延,大家都响应政府的号召,处于隔离状态。大街上,一下子变得冷清了。以前是社会中的家,现在是家中的社会;以前是按照社会的节奏在走,现在是必须按照自我的节奏在走。如果因为缺少监督导致生活颠倒无序,那么家庭就彻底乱了。你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当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都发生了逆转,眼前唯一能改变的就是积极主动地适应突然而来的反常生活。家长要及时切换居家模式,教育引导孩子从零起点规划开始,强化自我意识,进入自主管理模式,孩子应该有固定的生活作息,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我说的这是理想生活,理想可否实现,取决于家庭成员的相处能力。
不会与家庭成员相处的焦虑
疫情管控隔离暂时切断了人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常态的日常家庭生活状态被打破,家长面临着时间、空间、节奏的三重挑战。在线工作、线上网课、团购接龙、排队核酸、洗衣做饭,这些琐碎的事情接连不断,家庭成员忙于自己的事情,共同的居家生活并没有让亲子交流得到有效增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居家生活也压缩了生活空间,平时疏离的线上邻里关系被拉进,互帮互助拉进了距离感。与此同时,问题暴露出来:孩子生活作息不规律、看电子产品很难控制、居家学习问题使亲子关系紧张程度不断升级。家长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将工作、生活达到平衡,繁杂事务的无缝衔接,使得居家生活节奏紧张急促,家长和孩子们的不安焦虑情绪逐步升级,情绪的失控导致很多家庭甚至发展到“相看两厌”的局面。那么,家长如何破局应对,让亲子关系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呢?
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优点有缺点,有否定有肯定,这次疫情对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光只有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就看你懂不懂得如何去运用它们。
我写的家庭教育书叫《真陪伴正成长》,听这个名字你就能看出来,家长陪伴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你可能说了:“本来关系还不错,这陪伴着、陪伴着,矛盾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紧张,怎么还能成为好事呢?”
我想说:有时候矛盾的出现不一定是坏事。出现问题咱们解决问题,家庭教育上的矛盾永远是越早出现越好解决。我们做家庭教育咨询,幼儿园出现的问题比小学好解决,小学出现的问题比初中好解决,上高中的孩子再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有时候真的束手无策。所以,因为疫情家长和孩子多了相处的机会,咱提前看到矛盾爆发,不是坏事,恰恰是件好事。
作为家长首先要改变思路,少一些抱怨多做一些改变。将这个被动接受的疫情当作机遇,在我们节奏变缓慢的这段时间珍惜和孩子独处的机会,做好我们的家庭教育。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重构家庭生活关系、重组家庭生活安排、重新定格家庭生活格调。
前一段时间宅家工作,我们同事小林说:姐啊,累死了,我在家工作,既要工作又要干家务还要带孩子,我从早忙到晚一刻都没有休息过。我说你爱人呢?她说:他只管工作,孩子小,天天在家翻腾,我太累了,一累就只能吵孩子了,孩子现在被我吵得都有点胆小了。这种情况不是孤例吧?想要解决小林的这个问题,最重要是要形成平等的、民主的、融洽的家庭生活关系。重组家庭生活安排,也就是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分工、我们的协同要明确,不能把所有的家务,孩子的教育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他会崩溃的。在这个基础上要重新定格家庭生活格调,也就是家庭层面要有核心的价值追求,要有共同的利益认知,要有关键问题的共同面对。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夫妻关系第一位、亲子关系第二位、亲情关系第三位。
第二、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规律有序的生活是保持心理内在稳定的重要部分,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监督,不能因为居家生活就让自己的生活秩序乱了套。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保持作息规律,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室内锻炼、家务劳动和亲子游戏等。
给家长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挂在孩子房间墙上,以活泼的图画方式呈现每个时间该做的事。例如:可以把时间规划,做成饼状图,例如——
5:00的格子画电视,表示可以看卡通;
6:00的格子画画一个碗,表示吃饭时间;
7:00的格子画浴缸,表示该洗澡了;
8:00的格子画一本书,表示讲故事时间;
9:00的格子画床,表示该上床睡觉了
……制作出来就要坚持下去。
第三、关注好、协助好孩子的学习
在孩子的学习上有两个事情大家要关注:
第一个就是停课不停学,我们学什么?
家长朋友,学习一直都是全方位的,肯定不仅仅只是课本来课本去。很多家长说到的问题——“孩子喜欢的事总是和学习没关系”也只是我们现在的判断,因为成年人也受认知水平的局限,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孩子,是世界问题的解决者,他们需要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多我们无法知晓的可能。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开启生命教育的专题学习,怎样认知生命?怎样理解死亡?怎样体悟真情?怎样践行大爱?
第二个是用好网课。
比如“大象新闻app”的优质课资源,都是全省名师串讲免费课,这个机会一定要好好抓住,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的内容,可以多看看不同老师的讲解。而且作为家长,线上教育要怎样准备?怎样自学?怎样沟通?怎样听课?怎样检测、怎样反思等等,要与孩子多沟通,和孩子去探讨,去寻找一个适合孩子网课的方式和程序。
要跟孩子讲,让他们学会保证自己正常的学业学习,保时、保质、保量。记住,这个时候家长要少说一点,多做一点,多陪一点。让孩子主动一点,积极一点,多动手一点。要做好常态学习的提升,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任务、有检测,四位一体。
在这里,孩子要学会思考:你的学科短板是什么?知识短板是什么?考试短板是什么?家长要帮助孩子打通两个学习,就是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打通互融。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三个发展:身心发展、学业发展和精神发展。作为家长永远要记住一个公式:A≥B、B≥C, 这里的A是健康, B是德行,C是学业,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家长首先能做的陪伴,就是保证孩子能“动起来”,早上带孩子跑跑步,周末带孩子打打球,骑骑车,要动起来,身体健康是第一的。再有,要利用这次疫情开启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学习,了解什么是英雄、什么是灾害、什么是网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幸福等等。
我在这里提醒家长:疫情下,正好有时间可以开展家庭阅读,对吧?——阅读是现代家庭的必修课,也是永不离线的生命修炼。对于学龄前儿童,绘本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孩子任性、发脾气不想和父母进行沟通时,给孩子看看绘本,跟他们探讨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很多孩子会联想到自己,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不会与孩子聊天的焦虑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给孩子机会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使孩子缺乏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幸福感也较低。只有将孩子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给予充分的平等和尊重,才能让孩子未来成长为参天大树。
爱孩子要爱这个具体的生命。家长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多和孩子聊聊天,要多提问、多倾听而不是多说教。让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观察孩子情绪的变化,如果出现了焦虑不安,那就需要咱们及时想办法去安抚。可以用简单的“腹式呼吸法”“肌肉伸展法”等各类放松手段有效调节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孩子用画笔画出战胜疫情后的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孩子认识情绪。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情绪没有好坏和对错,人人都有不同的情绪,重要的是如何认识他们,掌握情绪的主导权,而不是让情绪控制我们的行为。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我建议家长为孩子设置一个“静心角”,让孩子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独自坐一坐、静一静,几岁就坐几分钟,这可是我们25万妈妈亲测有效的好办法,您也不妨试试看。
古人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还有个贴心叮咛:疫情当下,家长最重要的是时刻要留意自己的情绪,不苛责自己就不会苛责孩子,能够把宅家的这段时日当成人间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才是大智慧。疫情下家庭教育方面产生的这么多问题,此时不产生,以后也许还会产生,疫情就是个放大镜,也给家长们创造了建立关系的新机会。作为家长,我们要通过合理的目标,让孩子和你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多给孩子一些爱和包容,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愿疫情早日散去,山河无恙,人民皆安。

陶真,河南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河南省教育厅首批特聘家庭教育专家、河南家庭教育讲师团学前分团团长、“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演讲口才学会副会长、现任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陶真工作室主任,主任播音员,独著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家庭教育类畅销书《真陪伴正成长》,大象出版社出版《小主持人》,出版《天籁童声语言教材》系列丛书(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