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个家庭放飞的希望,作为一名一年级新教师,我期盼学生能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希望学生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而把这份希望延续下去,这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完美配合。但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由于家长教育不当,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家长。近期,我有幸观看了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举办的“做好衔接教育,迎接新学期”开学必修课,收益颇多。
作为一位一年级教师,我着重观看了王娟老师的“面对新环境,如何有兴趣”的讲座。王娟老师讲了开学的新环境对新生带来的挑战,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是儿童人生早期所经历的一次重大的环境转变,将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巨大的挑战,很多孩子的情绪会经历“初入小学的兴奋期待”---“面对新环境的种种不适”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帮助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洪秀敏认为儿童在幼小衔接的过渡中通常会经历兴奋期、压力期、适应期三个阶段的心理体验,才能完成入学适应,实现平稳过渡。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和过渡中环境的变化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着巨大作用。
主要体现在:(1)课堂形式的转变。幼儿园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小学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2)生活方式的转变。遇到问题,幼儿园小朋友非常依靠父母和老师,小学则大部分需要孩子自己处理。(3)学习要求的转变。幼儿园主要以游戏为主,小学则是以知识学习为主。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指导家长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才能让学生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兴趣。
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家长做到:(1)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让孩子坐得住。专注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新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引导家长通过奖惩结合、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等方式来实现。
(2)锻炼学生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和家长应耐心地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初期,家长可以采用半帮扶的形式,接着,再慢慢过渡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会家长正确对待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反复,循序渐进地实现学生的自理。
(3)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阅读对儿童的思维、语言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除了在学校老师指导的有效阅读外,教师对家长也要进行有效指导,给家长推荐有益书籍让学生阅读,通过读书打卡等形式,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参与集体活动,发展同伴关系。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交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活动,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高效沟通能力,引导孩子多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等。
(5)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教师通过开展讲座等形式,指导家长客观分析学生的特点,充分尊重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帮助家长客观正确地看待学生,交给他们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方法。
(6)民主型家庭教育,塑造学生良好性格。教师应指导家长多用积极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让家长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大人的观点,教会家长正确引导学生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领。王娟老师的讲座,使我了解了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要求,懂得了如何联系家长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给我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我坚信,在“养料”的滋润下,我会把家庭教育这块“土地”培育得更加肥沃!
来源:南阳市第三小学 封平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