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
习惯养成教育的五个启示
2025-07-27 |

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好坏对于每个人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更是至为关键。

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南化实小)用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来秉承“习惯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创造了极为珍贵的经验。如今,这部凝聚着该校师生心血与智慧的大书奉献在读者面前,自然有着沉甸甸的价值。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期间曾经连续10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随后接着做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自我管理习惯培养及其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在我的《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等专著中,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多年来关于习惯研究的成果与教育建议。

当我用心阅读过胡福如校长著的《习惯教育三十年探索》(2025年1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有一种强烈的知音相遇的感觉,深感该书是一部儿童习惯教育极为难得的佳作,其中既有独到的理论思考又有许多可借鉴的方式方法,对于广大中小学生的教师和父母来说是开卷有益的好书。在我阅读该书的诸多获益中,有五点较为深刻的启示,愿与大家分享。

1.对习惯养成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南化实小之所以能够坚持三十多年进行习惯教育,是基于不断提升的价值追寻和理性把握。毫无疑问,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而道德形成的基本规律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形成习以为常的道德习惯,而不是偶尔出现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行为习惯是检验综合素养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教育家叶圣陶说儿童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原因即在于此。

南化实小认为,习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不仅仅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格品质。

该校对习惯教育的重视体现为“三全”的特点,即全校园环境育人、全体师生都有习惯养成的目标与追求、全部教育教学过程注重习惯养成规律,等等。与此同时,该校还做了多项习惯养成的调查研究和检查评估,不断促进习惯教育的深化与细化。

2.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

中小学进行习惯教育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在于统一化和成人化,而南化实小的一大突破就是个性化和儿童化。

他们尊重儿童天性,设计了寓意丰富的“哈比特”卡通形象,此形象以孩子们喜欢的勤劳小蜜蜂为原型,体现以辛勤劳作的积累与展翅高飞的梦想达成。

南化实小将校园建设成为“哈比特城”,每个小学生都是“哈比特”,每个人都有一本《我的成长手账》,其中包括“我的成长规划”、“我的成长历程”、“我的成长收获”三个部分,这种个性化的体现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暗示,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力。

习惯养成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内在的动力越强越有可能养成习惯,成功的体验越多越可能养成习惯。南化实小构建吸引学生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哈比特七色星”,即诚信之星、艺体之星、阅读之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自律之星、劳动之星等等,还颁发健康章、美德章、成长章等荣誉,这些个性化的成功体验促进了学生的习惯养成。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科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既关系紧密却又往往被忽视的问题。

南化实小倡导“习行-启思”课堂,注重培养“提问、倾听、表达、反思、迁移”五大关键的学习习惯,并以此撬动教学改革。

他们引导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改革的价值与方向,例如教学观念:从“知识学习”走向“唤醒生命成长”;教学过程:从“知识拼装”走向“知识共创”;教学策略:从“模式固化”走向“追求灵动”。他们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紧密结合,形成在真实情境中熏习、在自主发现中研习、在反复实践中练习、在自我建构中养习的课堂教学流程特点。

以《认识厘米》的备课单为例,南化实小除了要求教师要清晰列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还要列出需要关注的学生行为和习惯涵育内容,如目标一是培养细致观察习惯、严谨比较习惯、合理估计习惯和规范测量习惯等等;目标二是培养理性思考习惯、尊重标准习惯、严谨操作习惯和自我评估习惯等等;目标之三是培养空间想象习惯、联系实际习惯、动手实践习惯和专注耐心习惯等等。

实际上,现代的教学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师生们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长期坚持彼此受益良多。

4.面对新媒体挑战用良好习惯替代不良习惯

关于习惯研究有一个发现,当发现孩子有一个不良习惯时,如果总是千方百计改正这个不良习惯未必能够成功,而采取用良好习惯替代不良习惯的方法效果往往更佳。

南化实小正是采取了运用替代之法养成好习惯的教育策略。当发现学生有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危及身心健康等问题时,他们没有简单的禁止,而是引领学生开辟数字时代健康生活新航向,例如运动项目创新,除了足球、篮球、田径等传统项目之外,还增加了武术、柔道、击剑等新兴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不仅如此,他们还结合数字技术创新运动方式,如开发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的运动游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的运动乐趣。再比如,他们借鉴“城市传媒”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数字生活,学生自主研发的传媒产品在学校全媒平台发布,促进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良好习惯。

5.关于养成习惯与打破习惯的辩证思考

南化实小认为,习惯可能是陈旧的、过时的,如果我们不勇于打破它们,就无法进步和发展。因此,认识习惯的双面性,勇于打破那些不再服务于我们成长的旧习惯,是通向自我超越的必经之路。

这是一种富有理论勇气的见解,因为习惯虽然是习以为常的行为却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行为,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新的时代。

我想起与埃伦-兰格教授的对话,她是哈佛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兰格教授创立了专念理论,在我们2014年的对话中,她认为专念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是思维中的蓝海,即创造各种可能,积极留意新事物,随时能敏锐地发现环境中细微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兰格的视角给我许多启示,我们既要养成稳定而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又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随时随地注意环境与事物的变化,以便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具有活力的新习惯。

也许可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升级优化的过程。

基于上述五点启示,我欣然推荐南化实小习惯养成的经验。希望有更多的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广大家庭积极借鉴南化实小的经验,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孩子们养成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为强国一代的幸福人生奠基。

来源:孙云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