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青春期的孩子,很认真地对你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会是什么反应?近期收到了这样一个留言:小K孩子今年刚上初中,成绩平平,算是普通人家最常见的一类孩子——不够优秀,也没有那么差劲。小K本人和老公都属于高知人士,小时候学习非常优秀,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就这么困难!为了支持孩子的成长学习,她给孩子报名了进阶班,每天下班都会亲自辅导孩子功课,更是跟学校各课老师都打好了关系,让老师们在学校多多照顾孩子。所以,当孩子严肃地跟她讲“我不想上学了,想去学画画”时,她感觉自己的世界都崩塌了!第一反应就是举起了手,给了孩子两巴掌!这就直接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到现在都住在同学家里,不愿意回家。而小K更是断了孩子的所有经济来源,并扬言和孩子断绝母子关系。但就算这样,她依旧感觉非常痛苦和无力,人也变得越来越焦虑!其实,这种心理上的博弈对于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一个成人和一个孩子,动用心理战术;成人看似冷静,实际何其的残酷?用自己的强权控制,来企图改变孩子的行为举止。美国作家爱德华说过: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朗读者》在第三期以“选择”作为主题,知名编剧麦家朗诵了一封从未公开过的写给儿子麦恩的家书——《致儿子信》。麦家的儿子麦恩,青春期的时候也是一位叛逆少年。一句话形容就是:特别作。高中3年,他把自己封闭在家,不再学习。整天待在家里上网、打游戏、聊天、恶作剧。麦家也做过很多努力,无数次想放弃,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他毕恭毕敬把老师请到家里来给儿子辅导功课,希望他能在熟悉环境下重拾学习兴趣。接下来,麦家掏钱开了一家培训机构,想让儿子和同龄人待在一起,能多少学点东西。这一招并没有马上见效,可是麦家不着急,他就是默默陪伴着,一点点摸索着,希望用后退和理解,来融化儿子的内心。在他看来,年轻人,或者说青春期就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临近高考,麦恩看到小伙伴们都开始努力读书,突然意识到自己和朋友们的差距,开始发愤图强。后来,他拿到美国6所大学录取书,选择其中一所就读,麦家的心也安定下来,知道儿子走过叛逆期,迈向成熟了。任何时候,父母都应该成为“稳住”孩子的那个人,而不是“击垮”孩子的那个人。养育孩子,从来不是父母高高在上,遮蔽孩子的光芒,压抑孩子的个性,而是要给孩子一些探索的土壤,给他们一些探索的空间。每个孩子都有“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自由、尊重,希望有自己独立选择的权利,会不遗余力尝试着摆脱父母的管束。这个时期孩子是很看重父母的行为和态度的。他们拿着一个放大镜,敏锐地觉察分析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只有父母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告诉孩子:无论你怎样,我们都爱你,关心你,陪伴你。孩子才能信任地交付自己内心的脆弱,敞开心扉欢迎父母的到来。如果父母总在孩子面前唠叨,不分昼夜、不分场合地告诉孩子“妈妈就是为你好”“现在要求你就是为你将来负责”。很容易会触发“海格力斯效应”:这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尤其是有冲突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越有权威感,孩子越反抗。是一种“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的消极抵触心理。如何才能避免和孩子较劲,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灌输给孩子呢?多一点倾听,消除对立情绪。因为立场不同的缘故,面对同样一件事,父母和孩子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很正常。正确的做法就是,去听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小K可以看到儿子“我不想上学了”后面那句“我想认真学画画”,看到他对于画画的热爱与坚持,给予孩子尊重和支持,孩子就不会产生对立情绪。适当跟孩子“示弱”,丢掉父母的权威。父母的强势、权威,会在无形之中打压孩子的主动性和安全感,甚至会剥夺孩子独自尝试、摸索、成长的机会,破坏他的自尊和自信。只有父母不在高高在上,孩子才能站起来和父母对视,遇到困难懂得寻求父母的帮助,真实勇敢地反映自己内在的声音。给予认同,拉近彼此距离。对于孩子说的话,父母很难做到全盘接受,但可以适当给予肯定和认同。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就能拉近彼此距离,愿意接纳父母的建议。当你跟孩子站在一起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你们会共同战胜它。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父母用控制和较劲来赢孩子,而是要用接纳和引导,来赢得孩子的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始终向上成长的人,能真诚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无论世界怎么变,无论成长有多累,也能笑容灿烂,心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