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
人民日报痛批:教育路上,家长不愿与老师并肩,还能相信谁?(值得深思)
2022-11-24 |

家长和老师,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有人说,家长和老师最恰当的关系应该是教育阵线联盟。

家长和老师有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各司其责,最终实现共同双赢。

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家长和老师携手同行,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好的教育,需要家长与老师肩并肩。

教育最大的不幸

是家长的不配合

不知从何时起,家长和老师开始了敌对关系。

本应团结一致为教育好孩子而努力,却偏偏成了各自最大的敌人。

家长对老师充满了偏见与误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无论对错也总是偏袒自家孩子:

“我的孩子是用来爱的,老师你凭什么罚他。”

更有甚者到学校闹事,向当地教育局投诉举报:

“老师本事不大,脾气倒不小,我要投诉你。”

种种做法,都让老师的教育威信荡然无存。

家长的不配合,更是让教育难以真正开展。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

孩子最终教育成什么样子,是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决定的。

只要有一环节出现错位,教育就乱套了。

不配合老师,不允许老师管教、批评、惩戒孩子。

束缚了老师,也限制了孩子。

教育最大的危险

家长牛,老师怂

如何简单快速的毁掉一个学生?

一位老教师说:“不是打骂他,而是把他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然后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只要他不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做什么都行。慢慢的,这个学生自己就会堕落,甚至误入歧途。”

曾有一位老师,因罚站学生被处分。

事情的原由是,学生上课讲话扰乱纪律,不愿认错,被老师罚站。

而学生家长因不满孩子被罚,先到学校闹事,再到教育局投诉。

无奈之下,老师被停职检查,以及向家长赔礼道歉。

之后,老师便对该学生睁只眼闭只眼,该学生成绩也一落千丈。

老师不管不问不罚,才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

而很多时候,不是老师不想管,而是家长不愿让老师管。

家长溺爱孩子,一味纵容,老师如何管?

最终伤害的是谁?一定是孩子。

偏袒放纵的家长,只会让负责任的老师敬而远之。

亲爱的家长,请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老师未必完美

但对孩子绝对真诚

我们知道,为人父母都爱孩子。

老师同样也爱孩子。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和您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您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外人’。”

老师是除了父母,最希望孩子成才的那个人。

每一位老师,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学生。

《少年派》中一位老师,面对不服管教的学生,她这样说:

“我也想说服自己,何必那么不近人情?”

你玩你的手机,我念的我经,眼不见为净……

可是我还是说服不了我自己。

我站着,你们坐着,我讲课,你们听课。

你们喊我一声老师,我就得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这个职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乃天职,严格管教是负责。

老师未必完美,但为孩子着想的心,一定是最真诚的。

老师的负责任,本质上就是爱孩子的表达。

爱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狠心

有远见的老师都带点绝情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如今的教育对孩子不断让步,给他们更多快乐,更多游戏时间。

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如果全社会都在让步,将来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将来的社会也是很可怕的。”

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

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愿管,孩子就学不好;

家长溺爱放纵,老师太温柔,孩子就不学好。

不管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

《管教的勇气》里有句话:“教育孩子,小时候要狠管,长大后给他翅膀。”

教育是用来分层的,学习是为了未来。

严格教育,才是对孩子一生的负责。

但凡爱孩子的父母,都会为孩子做长远打算。

但凡有远见的老师,都会下狠心逼孩子一把。

今天对孩子狠点儿,明天他将更加从容。

现在对孩子狠一些,以后孩子会感激你。

最成功的教育

是家校和谐共育

教育界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家长和老师相遇,本就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

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老师和家长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也只有家校真正和谐,教育才能更顺利进行,孩子才能获益。

请各位家长,始终谨记:

◆教育不是孤军奋战,更不是互相对立。

◆再好的老师,没有家长的参与与配合也枉然。

◆严师才能出高徒,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家长支持老师,老师管教学生,孩子才有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请与老师并肩努力。

不埋怨,不指责,不诋毁,不攻击。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给予孩子最强大的成长力量!

— END —

版权说明:本文首发「知心教师」(ID:zxjs365)。每日分享知心教育理念,100万+老师与家长汇聚于此,我们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