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半月谈
优秀征文(79)| 从“催促”到“陪伴”——我的家庭教育成长记
2025-08-18 |

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达近千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6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从“催促”到“陪伴”——我的家庭教育成长记


曾经的“焦虑式教育”

“快点写作业!”“怎么又错了!”“别玩手机了!”……这些话语,曾是我每天下班回家后脱口而出的“口头禅”。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满心期望孩子能高效学习、出类拔萃,可现实却是,我的催促换来了儿子的抵触——他写作业磨蹭、做事马虎,甚至会偷偷掉眼泪。直到一次家长会,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点醒了我:“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那一刻,我开始深刻反思:我的不断催促,真的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改变,从“按下暂停键”开始

我毅然决定尝试“减法教育”,开启一场全新的育儿之旅:

1. 把“快点”换成“需要妈妈帮忙吗?”

儿子写数学作业时,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盯着他算错就立刻批评指责。而是温柔地说:“这一题有点难,我们一起读读题目?”没想到,我的话刚说完,他就主动提出:“妈妈,我可以画图试试!”虽然他做题的速度比以前慢了,但正确率却显著提高了。

2. 设立“亲子约定时间”

每周六下午,成了我们专属的“特别时光”。我们一起做科学实验,感受探索的乐趣;一起拼乐高,搭建心中的梦幻世界;甚至允许他教我玩一局他喜欢的游戏。渐渐地,他更愿意和我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还天真地说:“妈妈,你比手机好玩!”

3. 接纳“不完美”

有一次,儿子语文只考了72分,他紧张地捏着卷子,低着头不敢看我。我强忍着批评的冲动,和他一起认真分析错题,还自曝小时候考砸的经历。他听后,眨着眼睛好奇地问:“妈妈,你也会错这么多啊?”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里的放松,也看到了我们之间关系更进一步的希望。

收获:孩子教会我的事

如今,儿子依然不是大家眼中的“学霸”,但他学会了制定学习计划,会主动对我说:“妈妈,我今天想先背古诗再练琴。”而我,也在这次育儿转变中有了最大的感悟: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浇灌”。与其焦虑孩子的成长速度,不如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时间,让他在自由与关爱中慢慢绽放。

家长的“松弛感”,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当我们放下“满分期待”,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家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但爱与耐心永远是其最温暖的底色。感谢我的孩子,让我从“焦虑妈妈”成长为“同行伙伴”。未来路上,愿我们继续彼此滋养,共同书写成长的精彩篇章。

作者,周口市颍河路学校李冰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