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家教半月谈”系列公益讲座自2024年1月1日上线以来,收听收看已达970万人次,受到广大家长、教师的热烈欢迎。2025年,正式启动“河南家教半月谈观后感征文活动”,3月份优秀征文名单已公布,现编选部分优秀征文,供大家交流互鉴。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孩子“雷区”大揭秘——《如何避免触碰孩子的“雷区”》》观后感
观看了牟惊雷讲师的《河南家教第24讲:如何避免触碰孩子的“雷区”》,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此之前总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了,可是反复听了几遍,发现自己竟然也踩到雷了。
牟惊雷讲师抛出的“父母总在孩子的雷区上蹦迪怎么办?很多父母为什么那么喜欢雷区?”这一问题,直击要害。在生活中,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场景:亲戚家的孩子小宇,成绩一直不错,可他的父母似乎永远不满足。每次家庭聚会,小宇父母总会和其他家长攀比成绩,把小宇当成考试攀比的工具人 。有一次,小宇考了班级第二,满心欢喜地回家,本以为会得到夸奖,结果父母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没考第一?你怎么回事?”小宇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变得沉默寡言。这就是典型的父母将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踏入了孩子的“雷区”。
在父母热爱“雷区”这部分内容中,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实现梦想的接力手等观点,让我不禁反思。我有个朋友,他的父母都是高学历人才,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把他当作完美的艺术品来雕琢。朋友小时候喜欢画画,可父母觉得这耽误学习,硬生生地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不允许他有任何“不务正业”的爱好。如今,朋友虽然事业有成,但内心却十分迷茫,他说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里。这种过度控制的背后,其实就是强烈的控制欲在作祟。
父母过度控制,会给孩子带来诸多问题,这在“蹦迪太多会怎么样”这一板块中得到了深刻阐述。就像一个亲戚家的孩子萌萌,从小到大,她的生活被父母包办得妥妥当当。上大学选专业,父母直接替她做决定,结果萌萌到了大学,对专业毫无热情,成绩也不理想,还好及时调了专业,避免了悲剧的发生。父母本以为是为孩子好,却没想到过度的控制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枷锁。还有不少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大,把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像踢猫效应一样,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那么,如何远离孩子的雷区呢?讲座中给出了答案。要意识到自己是否管得太多,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一被管就情绪激动或者肚子疼等身体不适,那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了。可以和孩子约定好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父母也要活出自我,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此我分享下自己昨天刚刚踩到的雷,我妈妈说我一个表姐家的孩子期末考试全河南省第20多名,已经上了清北的分数线,过年没来给我妈磕头,是因为她去省城参加培训去了。我当时的反应就是立马想到我的女儿,转头就问我爱人,咱们家的希希以后能不能河南省前几名啊!我爱人的回答是:“一切顺其自然”。今天听了讲座才意识到自己触碰雷区边缘了,庆幸我的话没被传到女儿那。
近几日看到头条热搜讲一个女孩在睡觉,一睁眼看到相亲对象和一圈子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涌入了卧室,不管是真事还是摆拍,很显然,她的父母严重触碰雷区了。这种不分边界的,以为孩子好为名的爱,得给当事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啊!
总的感悟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应以分离为目的 ,留给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孩子在自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触碰孩子的“雷区”,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束缚。
作者,永城市第十七小学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