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好,今天是 ,欢迎访问 河南省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

张志勇:当前家庭教育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日期:2024-03-19 浏览:

图片


今天,整个教育界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且我发现,包括家校合作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教育理念的问题,对教育系统变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为什么?

一方面,基于时代的特点。过去的教育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升学,但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传授知识的功能和作用是在下降的;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在上升。现在不是让孩子们去掌握海量知识,而是通过精典型的、结构化的知识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素养。

但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家庭教育在削弱,被边缘化、附庸化、应试化。这次发布的《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其借鉴了国外的家庭教育理念,运用本土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构建家庭养育环境指数。而且其数据总量不小,是通过百万的家庭数据来勾画的家庭教育指数,未来还可以迭代、升级和完善。通过这个指数建构,可以让社会理解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老师如何识别家庭教育当中的问题孩子并助其发展,班主任如何识别孩子的家庭环境,好的教育是什么,坏的教育产生的恶果怎么判断等等。这是通过一系列实证数据揭示出来的。



图片
危机一:
家庭教育的价值观扭曲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第一个危机就是“教育价值观”的扭曲。

我认为,现在建构的“家庭养育环境”的六个指数需要进一步明确,其背后的价值逻辑是什么?除了养育风格,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这非常重要,因为家庭教育出问题往往出在教育观的扭曲。当然,这背后还有整个系统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学校的教育功能问题外溢,把课程问题、作业问题、考试问题都外溢到家庭环境中了。尤其是升学问题,我们深陷升学的泥潭中,整个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这个问题。

还有家庭教育成功标准的扭曲。好像大家都默认考上国内外名校就代表教育成功,考上职业高中就是失败。如果这样来判断家庭教育,就完蛋了。家庭教育到底是什么?家庭教育过去讲,是做人的教育、是品格教育、是生活教育,不是升学成功与否的教育。现在我们整个价值观产生偏离了,这是当前家庭教育最大的危机以及面临的根源性问题。

图片




图片
危机二:
家庭教育主体性角色的缺位

第二个危机是“主体性角色的缺位”,即父母在家庭教育监护当中的缺位,这是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尹后庆主任讲,我们总是让爷爷奶奶看孩子,父母变成了第二责任人。李玫瑾教授也谈到了母爱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依恋感的缺失,很大原因也是因为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这也是我特别忧心的一个话题。我们最近在关注留在农村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到底是什么状况?也提出留守儿童需要有儿童的教育权益保障,这里面不仅要有学校教育的权益,还要有家庭教育权益的保障。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的孩子,三岁就在幼儿园寄宿,还有些孩子几年都见不到父母,即使父母在身边,陪伴时间又有多少,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图片
危机三:
家庭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匮乏

现在我们很多孩子早晨天不亮就走了,晚上回来父母又睡着了,他有多少家庭教育时间呢?我们把家庭陪伴的时间让渡给学校,为什么?因为家庭没人管,从根源上讲,课后服务就这么来的,假期也是没人管孩子,学校就再搞个假期课后服务,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往学校转移,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课后服务、课外班为什么很多人送进去?因为父母没时间管,爷爷奶奶又管不了,培训班有的是为了升学成绩,有的则是为了接管那些没人管的孩子,这导致当下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匮乏。

图片




图片
危机四:
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增加

今天,家校的矛盾冲突在增加。大家都谈了很多,比如课间十分钟为什么不让孩子出去锻炼?学校也有苦衷,一是场地问题、条件问题;二是校园伤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家长对这些发生在学校环境里的孩子伤害的容忍度、理解度太低。

家校关系的友好性降低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压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复杂了。过去的教育环境比较简单,孩子如果不听话你就揍两下,现在不行了,当然我们不允许体罚孩子,包括语言暴力,不应该这样,但反过来讲,对于学校教育环境下发生的非故意性失误,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



图片
危机五:
未能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

我呼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生态。如果三者不是各安其位、各扬其长,而都为了一件事:升学,那不是协同育人,是协同害人。

现在,所谓的“家校协同”在升学上的力量太大了,而“协同育人”的力量不够。这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我们要创造好的教育生态。现在我们的课程实施都在强调课程改革,强调学科实践性学习。学科实践在哪里?学科生活都在课堂里边吗?不是的,学科教育需要生活经验做支撑,需要丰富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是需要协同的。

我们校外的实践性教育体系能不能真正建立起来?党政机关、企业、社会机构、科研机构都应该是教育的阵地。比如今天说“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肯定不能光在课堂里让孩子背概念,如果没有情感和价值认同,只记住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出更好的成果,李玫瑾教授提的三个实证研究就很有意义。此外,在“中国家庭养育指数”建立的背后逻辑上,也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