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好,今天是 ,欢迎访问 河南省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

海勇谈家教 || “躺平”是孩子精神生活的开始

日期:2023-04-10 浏览:

图片

越来越多的家长说“孩子躺平摆烂怎么办?”“孩子不思进取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经常会无形地将“躺平”“摆烂”“不思进取”消极化和妖魔化,躺平摆烂、不思进取的孩子也就无形中会遭遇被歧视,成为被教育挽救的对象,而且似乎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地冒出来诸多的“教育方法”“挽救方案”。

而那些想要躺平和已经躺平的孩子也因此终于有机会和理由“彻底躺平了”。

那么,究竟要如何理解孩子的“躺平摆烂”?我们今天先一起看见背后的意义:

首先,“躺平”是精神生活的开始。

躺平的目的并没有我们成人想象的只是为了躺平,其本质只是成长的一份需要,也是一个过程。

我们的教养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在十一二岁之前,一直过着一种极为现实的生活,他们只有眼前,没有过去和未来,所以,这种生活,我们也称之为物质生活。

但是随着他们身体骨骼与肌肉密度的加大,他们开始变得“懒惰”“停滞”,但是生命的神奇就是以这样的螺旋式在发展,结束一个就会开始一个,并不是我们认为的躺平,他们只是以“躺平”的呈现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即:精神生活。

图片

而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此时介入。无疑并不是在帮忙,而是在破坏,却是以爱的名义。

其次,“摆烂”是追求完整的过程。

摆烂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我们的正面教育使得孩子被只能透过门缝“偷窥”这个世界的负面和消极,在内心里好奇,而却没有面对的勇气和能力。

孩子的“摆烂”其实是体验负面和消极的一种方式,以此获得体验的完整、世界的完整和生命的完整。

图片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探索父母的应对。

首先,接纳即是开始。

孩子的行为不一定是事实,也不一定是本质,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其自洽的认知逻辑,即使是一个孩子。

父母的接纳就是带着慈爱允许,即:

当孩子说不愿意上学的时候,你可以满眼慈爱地认真倾听……

当孩子拒绝表达的时候,你可以充满慈爱地尊重并表达愿意等待……

当孩子对老师很失望的时候,你可以满眼慈爱地允许他说老师的坏话……

有一个误区需要提醒,接纳绝对不是被动地接受,更不是无奈地愤怒,如此,就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对峙。

其次,看见即是疗愈。

能够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是每个孩子的成长渴望,在这看见里是一种深深地理解和连接。

父母的看见对于孩子从来都有着一种神奇的作用,即使你吵、骂或者打,都会比漠视更能让一个孩子充满灵性。

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你看见并说出了这看见……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你明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你看见却只是微然一笑……

第三,陪伴即是帮助。

我经常说陪伴是家庭教育的灵魂,陪伴之于孩子就是土地土壤对植物,那是一种无形的“在”与“是”的力量。

当孩子就在身边的时候,你也在,不是在却不在……

当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你也在,而且是不在却在……

第四,分享即是赋能。

父母的分享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先验知识,这样孩子在经验中就可以汲取更多,也让孩子能够与自己、他人和社会建立更深的连接。

当孩子开心的时候,你能够分享你的喜悦……

当孩子伤心的时候,你能够分享你的痛苦……

当孩子恐惧的时候,你能够分享你的勇气……

图片

第五,底线即是保护。

底线是一个围墙,可以让围墙内以安全,但是,我们很多父母可以在工作中做到底线明了,但是在孩子面前就很容易全面崩线。甚至,一次作业都能够让父母病发入院。

底线是看到孩子撒谎时自己不评判;

底线是看到孩子成绩不佳时不变脸;

底线是看到孩子发脾气时不去指责。

躺平也好,摆烂也罢,对于孩子,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从过分紧张和努力后的暂歇,但是,信奉“坚持”“保持”固定性思维的家长就容易马上介入,介入的结果是将孩子本来暂歇的躺平和摆烂行为推动为常态。

然后,继续无底线介入的结果就是,将斗争变成亲子关系间的生活,最终将家庭推成了“内耗型家庭”。

人心有多少欲望上进,就可能会有多少欲望堕落,而成长、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和孩子在天天向上和摆烂人生直接找到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就是属于每个自我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不是在模糊中找到的,而是在两者都有清晰的体验后找到的。

允许孩子体验这躺平和摆烂,让孩子在这过程中拓展自我的宽度和完整,最终用这完整的自我、人间的烟火升华内在的心灵。

作者简介 | 王海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LATS学习力提训督导系统创始人、河南省教育厅家庭教育教指委委员、河南省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建设部主任。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